谈及网络诈骗的危害,受邀参加圆桌会的个人临床心理诊所创办人周泳伶博士指出,遭遇网络诈骗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导致心理伤害,应引起重视,并给予正确疏导。

跨国科技巨头谷歌星期二(4月30日)发布2023年不良应用报告,安全团队在全球总共阻止了228万个违反政策规定的应用在谷歌Play商店发布,相较前年的143万个,增幅近六成。

为进一步防止骗子有机可乘,达亚尔说,谷歌和安卓联合利用人工智能提供多层安全保护,包括诈骗检测与预警、屏幕共享保护、未知可疑链接警报弹窗等。

她也提醒:“不要轻易忽视安全警报,涉及金钱交易时要三思。骗子在网页流程设计上,会故意制造紧迫感,例如折扣结束倒计时等,试图催促你。要记得放慢速度,反复确认。”

同时,当用户试图从谷歌Play应用商店以外或未知来源下载手机应用时,手机会出现“侧载提醒”(sideloading alert),让用户斟酌要不要继续下载应用。

个人临床心理诊所创办人周泳伶博士提醒,在涉及金钱交易时要三思,骗子在网页流程设计上会故意制造紧迫感,例如折扣结束倒计时等,试图催促,因此用户应放慢速度,反复确认。(档案示意图)

延伸阅读

她说:“受害者会苛责自己,会有‘我早该知道,我怎么这么傻?’的心理,但我们应该勇于打破成见,多发声可以帮助展开应对措施。”

谷歌今年3月底发布的2023年广告安全报告显示,网安团队共屏蔽或删除超过55亿则广告、限制逾69亿则广告,并封禁了1270多万个广告账户。

《联合早报》早前报道,根据谷歌新加坡今年针对1251名18岁以上用户进行的线上调查,尽管本地网民认为自己对识别和避免网络诈骗很有信心,但在新加坡,每两名网络用户中就有一人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

她结合过往接诊的相关案例解释:“受害者常会被深深的羞耻感困扰,而且这种情绪跟愧疚还不太一样。歉疚往往是可以修正与弥补的,而感到蒙羞的人会认定是自己这个人的问题。”

谷歌Play应用商店亚太地区信任与安全运营主管达亚尔(Aman Dayal)指出,在亚太地区,由于智能手机高度普及、人们普遍尊重权威人士,以及数码素养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容易沦为网络诈骗高发区域。

谷歌近日邀请亚太区域多国媒体参加防范网络诈骗与不良应用的网络圆桌会议,讨论网络安全措施如何与时俱进、人工智能如何增强安全性等议题。

谷歌近来已在新推出的“Play保护机制”(Play Protect)下推行实时扫描功能,以检测应用是否能安全安装。

调查显示,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和看似有利可图的折扣,是本地用户陷入网络诈骗的首要原因;金融和投资诈骗是本地最普遍的诈骗类型。

谷歌团队去年也封禁了33.3万个恶意开发者账户,比2022年增加约一倍。网安团队还拒绝或纠正了约20万个应用的上线申请,以确保它们正确使用敏感的访问权限。

周泳伶提到,在上当受骗后,大多数新加坡人更倾向于对这种负面经历避而不谈,选择独自默默消化。

报告指出,团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例如大型语言模型,快速审查与解读大量内容,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更精确的筛查。

为加强网络安全保护措施,谷歌团队去年阻止发布的违规应用,以及封禁的恶意账户数量,都比2022年大幅增加。

谷歌和安卓利用AI 提供安全保护防诈骗

专家:网络诈骗伤荷包也伤心理 应重视并给予疏导

问及受过良好教育的用户也会上当的原因,周泳伶回应说:“有时,对网络更熟悉、更会分析网站内容的群体,反而是设局者的目标受众。我们都有状态不好、因熟悉网购流程而放松警惕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