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去年制造75万5000公吨食物垃圾,当中18%被回收。新加坡管理大学​综合学科学院助理教授黄耀辉博士指出,在可持续发展涵盖的多个领域中,新加坡人一般对水资源和能源可持续性的认识较深,也更热衷于省水省电,对其他领域如食物可持续性的认识则还有一段路要走。

黄耀辉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有迹象显示,经营相关生意的公司所处状况不太好。无论是承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压力,或是在争取顾客支持业务方面,它们都在挣扎。”

黄耀辉指出,加工处理之所以重要,不是为了掩饰食材的瑕疵,而是向公众展示瑕疵蔬果升华的可能性,并提升这些食品的价值。“比如说,我们能把苹果变成苹果派和冰淇淋,或把瑕疵蔬菜削皮切块,做成真空材料包,方便上班族下班后快速上菜。”

经营丑食生意面对客源不足,新加坡人究竟何时才能真正拥抱丑食?黄耀辉坦言,新加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对前景感到乐观。

平价集团旗下超市从2015年起售卖表面有瑕疵的水果。(平价集团提供)

该公司过去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业务是以低价售卖有瑕疵的蔬果,新的UglyFood公司目前主要售卖过剩及保质期较短的食品,当中包括母公司蔡之家的剩余蔬果。林家亿解释:“丑食的供应不稳定,而本地公众对瑕疵蔬果仍有误解。观念和行为上的改变需要时间,我们在推广可持续生活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维持企业生存的实际情况。”

网店UglyFood售卖瑕疵蔬果和剩余食品七年后,在去年1月结束营业,数月后又宣布由新管理层接管,再启动零售生意。过剩食品销售平台TreeDots扮演中间人的角色,把供应商多余和未售出的冷冻食品转卖给餐饮业者,后来通过邻里团购把生意扩充至零售市场,但在2022年结束团购的业务。

平价集团发言人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指出,旗下超市去年每月售出约6万包有瑕疵水果,全年销量超过900公吨。今年上半年,平价超市售出超过36万包水果以及20万包蔬菜。

面对艰难的市场环境和公众对丑食的有限认识,另一家业者treatsure的经营策略是不断推陈出新,使业务多元化,目前可说是行业中营业最久的公司。很多人或许因为酒店自助餐外带餐盒而认识这家公司,其实它最初是以售卖来自店家打烊前卖剩的面包、糕点和沙拉起家。

公司联合创办人黄鼎轩指出,七年前,商家缺乏对食物浪费的认识,公众对快打烊生意的食品也存有误解。“我们发现,酒店自助餐全天候有食物,菜肴种类多,浪费的食物量也蛮大的,所以觉得这个市场蛮有空间可发挥。”

面对高昂的经营成本,许星玲感慨地说:“我们做这门生意是为了减少食物浪费,不是为了赚钱,其实也不会赚钱的。”

UglyFood以售卖有瑕疵的水果起家,据公司观察,本地人普遍上还是不大接受花钱买这样的水果。(视频截图)

丑食包括外表有瑕疵及不符合特定标准的蔬果、餐饮业者卖不完的食物,以及临近保质期限的包装食品等。本地有好几家回收及转卖这类丑食的业者,包括2016年创立的行业鼻祖UglyFood和treatsure,以及后起之秀如TreeDots、MoNo Foods和Just Dabao等。它们本着减少食物浪费的宗旨经营,但几年下来业者观察到,愿意掏钱买丑食的本地需求,不足以撑起整个市场。

记者访问业者和公众后发现,地点便利与否在某个程度上决定消费者愿不愿意给丑食一个机会。连锁超级市场占地点便利的优势,让公众到住家附近的超市时,能顺便在超市内的“丑食箱”淘宝,购买有瑕疵的蔬果。

连锁超市方便公众就近购买瑕疵食品

MoNo Foods联合创办人许星玲向《联合早报》坦言,除了租金,人力成本也是很大的挑战。公司目前依赖义工卸货、上架和担任店员。这些义工来自不同背景,包括学生、上班族、退休和待业者等。

他认为,本地市场其实还能容纳更多面向消费者的公司,潜在商机在于对有瑕疵和过剩食品进行加工,提升它们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我们须要想出更多方法,来延长这些食品的寿命,思考如何加工处理,使它们和其他一般产品不再有差别。”

新加坡人的环保意识近年来有所提高,但根据本地一些专门售卖“丑食”业者的观察,人们对减少食物浪费的意识和认识仍有待提升。这些丑食业者面临客户需求低迷和经营成本高涨的挑战,有些被迫结束营业,但也有一些积极转型和创新,在逆境中求存。

黄鼎轩2018年把业务转移至酒店自助餐外带餐盒服务后,公司的生意有显著的进步。(龙国雄摄)

他透露,公司2018年转攻酒店自助餐餐盒,让顾客以优惠价打包酒店自助餐多余食物之后,应用的用户量在一年内从几百人激增至几千人。treatsure之后持续拓展业务,在平台帮进口商和供应商售卖过剩食品,也为学校和企业办讲座和工作坊。

treatsure和酒店合作推出外带餐盒服务,让平台用户在自助餐时段结束前的一两个小时到餐馆外带食物。(龙国雄摄)

加工增值“丑食”变“美食”

延伸阅读

本地多家大型超市,包括平价、昇菘、冷藏公司和巨人超市都有售卖丑食。昇菘超市自2011年开始售卖有瑕疵和临期生鲜食品,平价集团旗下超市则从2015年起售卖表面有瑕疵的水果,并在去年11月把计划延伸至蔬菜。

社会企业MoNo Foods联合创办人许星玲(右)坦言,人力成本是公司面临的一大挑战,她和另一名联合创办人徐凯洋(左)目前都没有支薪。(梁麒麟摄)

UglyFood去年初结束营业,过后在蔬果分销公司蔡之家(House of Cai)收购后重新出发。公司营销经理林家亿透露,新的管理层优化了运作,提高效率、减少非必要开支,其中一个显著的改变是建立自己的运输团队。

售卖临近到期食品的MoNo Foods因资金有限,无法负担市场租金价格,成立两年多来已搬了三次家。它目前所在的小印度店面,是在上一个合约到期时才找到的,险些因为没落脚处而被迫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