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混凝土模块的设计也影响红树幼苗的存活率。研究发现,到了第61天,一些生长在有盖模块内的幼苗得以活下来。

熊柔雯(左下角)说,在最艰难的时刻,庆幸有研究团队的每个成员相互鼓励。(受访者提供)

她认为,不少人对红树林的印象仍停留在“有很多蚊子和泥土的炎热环境”,但如果人们愿意保持开明心态走访红树林,而且途中有导游讲解红树林的特征,便能认识红树林提供众多生态系统服务,渐对红树林改观。

熊柔雯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每个栖息地的环境条件不同,混凝土模块可以提供基本庇护,但具体设计得根据环境条件调整,以实现最高效益。

虽然有盖模块可以减少海藻和其他植物堆积,提高红树幼苗的存活率,但有研究指出,在一些生态系统中,海藻和其他植物可以促进红树繁殖体的生长,例如盐沼的海藻可以稳固红树种子,并提供潮湿的生长环境。

用混凝土制成的模块在沿海培育红树幼苗,可降低波浪对幼苗的损害,不仅提高幼苗的存活率,也有助保护海岸线。

混凝土模块约36厘米宽,27厘米高,六个盾构合成三角形,可提高整体承受海浪的稳定性。(受访者提供)

延伸阅读

混凝土模块约36厘米宽,27厘米高,每六个模块合成一个三角形,提高整个结构的稳定性,抵抗海浪的冲击。

她说,红树林丧失是应正视的问题,以直接种植的方式修复红树林有一定挑战,本次研究旨在探讨能否使用混合生态工程解决方案(hybri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solution)修复红树林。

成熟的红树林本身能通过根系减弱波浪的能量,并稳定沉淀物,自然提高幼苗的存活率。换言之,混凝土模块若能助幼苗顺利成长,将促成良性循环。

研究分析,波浪气候极大程度影响红树的存活能力,混凝土模块包裹着红树幼苗,可减轻波浪对幼苗的影响,从而提高幼苗活下来的概率。

“我一直在思考能否拟出一个框架,列出环境中的各种考量,并找出针对不同环境条件的工程解决方案。”

模块根据环境条件调整设计最理想

熊柔雯希望社会逐渐认识红树林的重要,并有更多人对红树林研究感兴趣,相关研究能获得更多资源。“关于红树林,我们知道的不够多,还有很多知识等待人们发掘。”

反之,用无盖模块培育的幼苗全都灭亡,因为无盖模块会促使海藻和其他植物堆积,遮挡阳光,造成环境缺氧等,进而降低红树幼苗的存活率。

当前有关混合生态工程解决方案能否修复红树林的研究不多,熊柔雯说:“这种方案算新兴领域,要展开研究需要不少资源,加上目前未能确切证明这种方案绝对可行,要申请研究资助相对困难。”

红树可在捍卫海岸和固碳等应对气候变化上发挥重要作用。(受访者提供)

研究发现,到了红树幼苗培育期的第39天,在混凝土模块中培育的幼苗有约9%存活下来,没有混凝土模块庇护的,则全军覆没。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博士生熊柔雯(29岁)专研沿海生态和基于自然的沿海保护方案。她早前在仄爪哇用混凝土模块(pod)培育红树幼苗和繁殖体,研究这些模块能否提高幼苗和繁殖体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