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梅达顺指出,面对颠覆性的科技发展和气候变化等影响全人类的全球威胁,法治必须跟得上大环境的这些转变,不能墨守成规。

他说,法庭未来须更频繁地就涉及人工智能的案件做出裁决,特别是当造成伤害的时候。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对人工智能采取谨慎的监管态度,意味着现有的立法可能无法解决一些相关的法律问题。

“遇到这样的情况,法庭就必须决定现存于普通法中的理论和原则是否依然有效,或是须要重新思考,甚至是制定新的理论和原则。”

新加坡法院自去年9月开始,主办一系列“与社区对话”活动(Conversations with the Community),集合司法、学术和法律界代表,针对涉及社区的热门课题展开讨论,并促进跨领域合作。

“我们的社会和法院所处的环境,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发生变化,因此不能够假设只要维持现状,法治会继续如过去一样可以很好地为我们服务。”

法庭未来或须更频繁 就涉及AI案件做出裁决

不过梅达顺表明,全球威胁影响全人类,“我们所需的法治观念是,法治不仅须保障特定地域内的法律和秩序,还须通过司法机构之间的合作,对迅速出现的全球威胁,做出有效、一致的回应”。

延伸阅读

梅达顺指出,随着科学证据更广泛地被接受,加上急须采取行动,因此难免会有更多争端诉诸法律。例如,有人可能要求那些使气候问题加剧或没有尽力缓解问题的公私机构负起责任。目前,全球已经出现气候诉讼显著增加的趋势,有报告显示这类案件过去五年来增加了超过一倍。

他以人工智能和气候变化为例说,这两类威胁引发了新的、且往往是很复杂的法律问题,而这些问题已经超越了司法管辖界限。

根据日前公布的《2024年东南亚气候展望调查》报告,相较于东南亚其他国家,本地受访者对我国出台的气候相关政策和所采取的行动最有信心,50.1%认为政府确实把气候变化视为必须优先处理的紧急事项,并拨出了足够资源。

梅达顺星期五(9月20日)为这个系列的第七场、也是最后一场对话会发表主旨演讲,深入地谈到该如何重新构想和重塑法治,包括要怎么应对全球威胁。

至于新加坡,他认为,由于决策者在缓解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了强有力和积极的领导作用,所以本地法院应该不会像他国法院那样须大力介入公法(public law)领域。“公法”指的是规范人民和政府之间关系的法律。

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可以申请专利或版权保护?聊天机器人给予顾客错误信息,企业是否应该负责?公共或私人机构的行为可能导致气候变化加剧,公众是否可以提告?

气候变化虽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问题,但是它恶化的速度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