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以下残障与特需儿童将有机会接受特级大师指导

SCF总裁吴伟铭则说:“我们希望以一种让残障人士感觉不需要被施舍的方式,赋予他们力量,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也可以独立,也可以回馈社会。

“国际象棋也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帮助我应对压力并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建立联系。它提高了我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我的数学和科学大有帮助。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我的听力障碍也可能是一种优势,因为它让我能更加集中,不受周围噪音的干扰。”

“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针对特需学校的培训框架和与更多的机构合作,将国际象棋的益处带给这些孩子们。”

星期天活动的后半部进行了一场引人入胜的10局同步国际象棋表演赛,路德与五名健全和五名残障国际象棋选手对战,以展示这项运动的包容性和可及性。

他也在活动上分享了几段来自不同国家的残障青少年讲述自己是如何通过国际象棋找到自信、快乐,甚至是改善生活的视频,希望这项包容性运动也能帮助本地残障与特需儿,让国际象棋能赋予他们力量,同时也更好地融入社会。

沈恩睿则说:“能与来自新加坡和其他国家的顶尖好手比赛增强了我的个性。每一场比赛,不论输赢,都培养了我的韧性、体育精神和纪律。

延伸阅读

55岁来自德国的路德患有先天性肢体畸形,但他却克服了身体上的缺陷,凭借他在国际象棋的天赋与努力,找到了自信与自身的定位。在1994年成为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之后,路德再于2001年成为第一位挤进世界前100的国际象棋残障运动员,至今仍保留着这项纪录。

在这项计划下,14岁以下的残障儿童将有机会接受SCF培训总监兼国际棋联残障棋手委员会主席托马斯·路德(Thomas Luther)和其他特级大师的指导,学习国际象棋。

路德认为,国际象棋不需要展示身体上的力量,而是一场精神上的战斗,所以人人都应该有机会。

为推广国际象棋为一项能让健全与残障人士同场竞技的包容性运动,新加坡国际象棋联合会 (SCF) 和国际象棋联合会(FIDE)星期天(11月17日)在位于红山的新协立综合设施(Enabling Village)联办了一场残障人国际象棋(ParaChess)活动。除了展现国际象棋的包容性和可及性特质,进而鼓励更多残障人士参与这项益智性活动,也启动了将于明年展开、旨在扩大本地残障人国际象棋参与度的全岛性计划。

听障女童沈恩睿:国际象棋提升自信心与韧性

吴伟铭也透露,SCF将竭力争取在明年底举办20岁以下的世界青少年残障运动员锦标赛,所以希望在计划启动后能招募到更多14岁以下的残障与特需儿童加入他们的行列。

国际象棋究竟算不算是体育运动,至今仍有不少争议,但毫无争议的是,它对残障人士大有益处,并且是少数能让健全与残障人士同场及公平竞技的包容性运动。

拥有工商管理硕士文凭的他也自2010年开始与FIDE合作,为残障人士举办国际象棋比赛,同时也致力于向残障与特需儿童推广国际象棋。

为推广国际象棋这项能让健全与残障人士同场竞技的包容性运动,新加坡象棋联合会将从明年起展开旨在扩大残障人国际象棋在本地参与度的全岛计划,让14岁以下的残障和特需儿童有机会在特级大师的指导下学习国际象棋,掌握一技之长之余,还能更好能融入社会。

10岁的沈恩睿是参赛者之一,她患有中度至高度感音性听力障碍。她的母亲沈慧慧谈到女儿与国际象棋的渊源时说,其实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恩睿所就读的新华小学从一年级开始让所有学生接触国际象棋,我和丈夫也是到了后来才知道原来女儿在这方面很有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