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版高编和主任会用红笔在大版上修改标题、文稿和编排设计,有时也加上评语或指示,再签名和注明时间。这张满是“朱批”的大版就是所谓的“肮脏版”。
这样的流程看似简单,但多媒体编辑组主任周殊钦说,其实影响很大。“尤其是沟通的部分。之前可以指着大版跟编辑沟通版面怎么调整,现在得通过通讯应用以文字代替面对面沟通,这是个不小的挑战。一些过去可能只需要五秒钟交代的事,现在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打字,而且未必能一点即通,一件简单的事可能得来回确认。”
“电签”流程敲定后,配合全国防疫警戒提高,编辑组几乎全员居家办公。
原本驾轻就熟的工作流程突然改变,所有新闻编辑,不论资历深浅,都必须硬着头皮设法适应新程序。
2020年4月,编辑组推行电子审阅与签版,不再打印大版,再向“少纸化”跨前一大步。
审版高编和值班主任从云盘下载文档后,以触控笔代替红笔进行批改工作,再把批改文档送回云盘,交回编辑修改。
无论如何,如今的全面数码流程对编辑来说是全新的工作形态,即使居家办公也能够顺利操作,而且还省纸,减少碳足迹,可为可持续未来尽一分力。
上世纪90年代,新闻室开始电脑化,编辑虽然改用电脑排版,但到了校对阶段,仍然必须打印大版,仔细检查几遍。如果不是冠病疫情,编辑是否至今仍是天天打印大版?这个问题没人能解答。
多媒体编辑组编辑潘心盈说:“那阵子,我们走了很多路,从座位到打印机来回走了无数趟。我们还要学会怎么用打印机扫描、发送给在家的同事。有时,脑子在酝酿标题,突然接到电话或短信说得接应同事,思绪被打断,只能等过后再从头开始。幸好,这样的运作没有持续太久。”
打印A2型大版,只是编辑后半程的工作。编辑工作的全套流程可分三步骤:首先是收到各稿源组发出的稿件,接着在电脑上排版,最后将编排好的大版打印和呈交审版高编和主任审批。
除了工作流程大转变,冠病疫情也突出了编辑组在危机时刻“孤立无援”的窘境。周殊钦说:“遇到同事感染冠病了,如果是稿源组,尽管专线不同,必要时还能相互支援,但是编辑组基本上是不可能有外来支援的。如果有同事病倒了,只能在组内人员中调动应对,这种人手压力不管是疫情期间或在其他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只是疫情期间尤其突出。”
冠病疫情推动“少纸化”
2021年底疫情缓解后,编辑们开始陆续回到公司值班,虽然偶尔还会打印大版查看版面的整体设计,尤其是在制作特辑或特别版面时,但每个月打印的大版数量仅介于零至约110份,比2019年的每月平均约1600份,显著减少。
编辑们照旧在电脑上完成排版,但下一个步骤不再是按“打印”键,而是生成PDF文档,把文档传上云端,交由审版高编和值班主任进行审版和签版。
2020年6月,李显龙总理宣布7月10日举行全国大选,编辑组当月全员归队,沉睡数月的打样机被唤醒。从宣布大选、提名到投票日,新闻室工作量加倍。为提供工作效率,所有与大选相关的新闻版面都必须打印一份放在新闻室的中央大桌上,打印用纸量因此略增。
驻守公司的编辑除了要顾好自己负责的新闻版,还得接应居家办公的同事——到打样机取版、把大版分交给审版高编和值班主任,甚至要用手机拍下肮脏版的批改发给在家的同事。值班主任和在家编辑之间的沟通,也只能通过打电话或发短信,“沟通成本”顿时飙涨。
编辑取回肮脏版,根据“朱批”修改后,再打印一份“干净版”给主任复审。主任确定所有该修改的地方都改了以后,编辑才可以将最后版本传送给制作部。
根据华文媒体集团行政部提供的资料,新闻编辑组在2019年打印大版约1万9340份,也就是每天平均50版左右。
电子签版加速实现全面码化流程
每晚大约11时,早报新闻编辑的脚步都匆忙了起来,有的快步走向印刷打样机取大版,有的拿着手中的大版交给审版主任审阅。大伙儿双脚不停迈步,双眼则盯着手中版面上的新闻标题,差点撞上同样“不长眼”的同事是常有的事。
2020年1月,全球暴发冠病疫情初期,一向被认为离不开“纸”的新闻编辑组,也不得不试行居家办公安排,让部分编辑在家编版,通过连接公司的电脑网络,同在办公室的作业联系,包括将完成的版面传送到办公室的打样机打印出来。
居家办公试点计划实行一段日子后,变成了分组工作。为了公司运作的可持续性,编辑组同事一分为二,被安排到公司两个不同地点上班。这么做是为了确保万一其中一组人不幸感染冠病,还有另一组人撑起每日出版的重任。至于工作方式,与之前的试点计划类似,即在办公室大本营的同事必须接应另一组同事。
当时带领第二小组在另一个办公室工作的多媒体编辑组副主任郑景祥说:“当时,我们两组人在相连的两栋建筑里上班,偶尔碰面却得相见不相识,现在想起来还有些感慨。我们第二小组人员比较少,开会、编版、复印、传版,大家都身兼数职,必须相互支援才能完成任务。但也因为人数较少,凝聚力和向心力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因为是突发的状况,编版的流程很机动,不断在调整、改进和尝试。日子其实挺充实的,也是很难得又难忘的经历。”
上述这个工作流程沿用数十年后,在过去五年有了大变化,也促使早报新闻室走向“少纸化”,逐渐向数码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