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综合电)英国智库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将面临衰退,各国央行应对通胀的加息措施会导致许多经济体萎缩。

CEBR这一调研结果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早前的预测更为悲观。IMF今年10月警告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经济体将出现萎缩,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不到2%的可能性为25%。IMF将这定义为全球衰退。

CEBR的基础数据来自IMF的《世界经济展望》,并使用一个内部模型来预测增长、通货膨胀和汇率。

CEBR最初预计中美地位转换将在2028年发生,但在去年将这个时间点推迟到2030年。CEBR现在认为,这一地位转换要到2036年才会出现。如果中国大陆试图接管台湾,并招致西方的报复性贸易制裁,这一更替则可能更晚发生。

报告指出:“中国和西方国家展开贸易战的后果,将比我们在俄罗斯攻击乌克兰后所看到的严重几倍。几乎可以肯定,全球将出现相当严重的衰退,通胀将再度抬头……对中国的损害会大很多倍,可能使中国欲领导世界经济的努力付诸东流。”

报告最后提到,全球经济距离人均GDP达到8万美元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水平上,碳排放与增长脱钩,这意味着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干预,以实现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仅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摄氏度的目标。

即便如此,到2037年,随着发展中经济体赶上较富裕经济体,全球GDP仍有望增长一倍;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全球GDP占比将超出三分之一,欧洲的占比则不到五分之一。

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CEBR)最新公布的世界经济排名报告指出,2022年全球经济规模首次超过100万亿美元(约135万亿新元),但2023年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

CEBR主管兼预测部负责人纽菲尔德说:“各国为应对通胀而上调利率,全球经济明年可能面临衰退。”

CEBR还预测,到2032年,印度将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第四、德国第五。未来15年,英国仍将是全球第六大经济体,法国仍是第七大经济体。但由于英国缺乏以增长为导向的经济政策,英国未来的经济增速将不再领先于欧盟国家。到时, 印度尼西亚会是世界第八大经济体。新加坡则从目前的38位, 稍退到第41位。

目前看来,中国最早要到2036年才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比原本预期晚六年。这主要由于中国坚持“零容忍”的防疫政策,以及与西方不断加剧的贸易紧张,拖慢了中国经济的扩张速度。

英国智库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在最新的世界经济排名报告中指出,对抗通胀的战斗尚未取得胜利。该智库预计央行行长们在2023年会坚持加息,将通胀降至较为可接受水平,但代价是未来几年的增长前景将更加暗淡。

中国最早要到2036年 才能超过美国成最大经济体

报告指出:“对抗通胀的战斗尚未取得胜利。我们预计央行行长们在2023年会坚持加息,将通胀降至较为可接受水平,代价是未来几年的增长前景将更加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