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对社媒软件一窍不通的柯义,在2022年8月底当起了自媒体记者,用微博和推特发布战争之下乌克兰生活现况的视频,粉丝从零开始,现在已涨到20万。
柯义坦承,他不是不怕炮弹,也不是没想过回中国,但回国的决心始终不坚定。有一次他获邀去荷兰参加分享会,在那里待久了良心过意不去。他知道战火下的乌克兰冬天特别难熬,因为乌克兰人帮助过他,他想要报答恩情。
我问柯义,通过社媒平台打赏至今筹得了多少钱?他直爽地说:“130万人民币。” 停顿几秒后,他说:“这一说出去,估计有很多人会开始骂我贪污。”我以为柯义会叫我别提数字担心太敏感,但他接着坚定地说:“我觉得这个你可以写。我们谈话的这瞬间,是130万人民币。” 我们的访谈在2023年12月3日进行。
感谢柯义从南部赫尔松赶来首都基辅见面,让我在采访行程接近尾声时,终于有机会用上华语。
柯义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知恩图报、热爱和平,这都是非常好的品质。锦上添花的人总是特别多,雪中送炭的特别少。我会记住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的人,包括在战争爆发之前,乌克兰朋友开车送我去找最好的牙科医生,他们帮我联系学校,教会也给我很多帮助。”
柯义讲话语气坚定,他认为是对的事就坚持做到底,哪怕得扛住自己国内的巨大网络舆论压力。俄乌在交战,柯义也身处中国社交媒体支持俄罗斯的“黄鹅”,与支持乌克兰的“乌贼”的较量中。
网民给视频的打赏,让柯义筹到不少钱。他将善款用来资助赫尔松和利沃夫教会的孩子。2022年11月乌克兰收复赫尔松后,柯义让教会给当地家庭分发食物,并以照片和视频存证。他自己每个月都亲自到赫尔松探访家庭,实地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帮助。孩子们因战争没法上课,柯义给赫尔松教会的青少年每月提供500美金(约660新元),让他们学英语和音乐。
延伸阅读
俄罗斯侵略乌克兰后,在西部大城市利沃夫念美术博士班的柯义没有回到中国,他选择留在乌克兰当志愿者,在防空洞教小朋友绘画。央视新闻、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等中国媒体在战争爆发初期纷纷采访柯义,他的善举经媒体曝光后,网上褒贬声音随之而来。
(乌克兰手记六之五)
这句话,在乌克兰念博士班的37岁中国学生柯义,在逾90分钟的采访中说了至少三次。
“这些人在我特别艰难的时候,像天使一样给我希望,给我一点光。我教小朋友画画,也是希望给他们一些帮助。战争是一个双面镜,它把人性当中最美好和最恶毒的那一面都照出来,就看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不觉得我是一个特别高尚的人。”
在俄乌战争陷入持久战之际,《联合早报》记者走访乌克兰多个城市,以文字和视频探究俄乌战争的现况,从第一现场了解战火中的乌克兰人生活。《再探乌克兰战争之谜》系列共六篇手记,首两篇开放阅读,后四篇为订户专享内容。
对于“黄鹅”、“小粉红”骂他在乌克兰做志愿者却不回国帮助中国人,柯义无奈地说:“我在国内念大学就开始做义工了,包括汶川大地震的时候都在做。”
柯义所筹得的款项有部分来自中国社媒平台微博打赏。他说,很多中国网民不公开留言,他们私下给他发信息,转款给他之后就消失了。柯义把自己看做中乌民间纽带,善良的中国人通过他把爱和祝福传递给乌克兰人,“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支持侵略战争的,不是所有中国人都不热爱和平的,他们是想让我去传达这样一个声音” 。
眼看小朋友们每天一听到炮弹声和警报声就得往教会的防空洞躲避,柯义决定在防空洞里教孩子们绘画,希望能给他们一些心理安慰。这也跟柯义自己的成长经验很有关系。他小时候念书成绩不突出,村子里问题多,哪个老师或村民对他好,他都记着。
采访超时,我们一起走到街上才道别,边走边继续聊。柯义得打车去赶赴下一个约,我经他极力推荐,独自去体验基辅地铁站挖得有多深。目送这位中国青年壮硕的背影离去,我仿佛看到金庸笔下侠义精神的那束光,在风雪中摇曳。
柯义是湖北孝感人,家住农村。2010年从云南师范大学美术本科毕业后,曾在国际游轮上工作。2015年到乌克兰深造,先在基辅学习语言,之后到哈尔科夫国立美术学院念硕士学位。2018年获硕士学位后,他回到中国执教一年,2019年再到利沃夫国立艺术大学攻读博士,在乌克兰待了快七年。
“我觉得这个世界需要有光。”
战争爆发后,柯义在利沃夫的教会帮忙安置难民,其中包括从哈尔科夫前线搭火车撤离的中国朋友。他在微信上通过朋友圈筹钱给教会买床垫、被单等用品。很快就有人响应,美国华人教会《生命季刊》给他打了三万元人民币(约5744新元),另外也有人捐助衣服、面包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