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头家林路在中国福建省南安后埔老家兴建了非常气派的大厝,号称“九十九间”。陈煜说,乍看之下,那栋建筑就像新加坡的天福宫,用到的材料和建筑特色都有相似之处。

陈煜受访时说,她的博士论文探讨鼓浪屿的建筑,后来她到日本访学,开始对乡村建筑感兴趣。她说,早年南洋侨民中只有极富者能在鼓浪屿置地造房,于是她想到乡村去看看早期侨民在故乡的建筑。

双层结构房屋 受新加坡建筑影响

来临周五的早报悦读@NLB线上讲座直播,陈煜将分享她与学生到知名华商林路(林谋盛父亲)、南音音乐家丁马成、书法家潘受以及知名商人林秉祥的故居祖厝的发现与故事。

在寻访本地南音推手丁马成位于晋江后厝的故居时,陈煜说,建筑物平凡无奇,但里头竟贴满丁马成的旧照,原来是住在老家的丁马成姐姐非常疼爱这个弟弟,弟弟经常寄照片回家。结果这栋老厝保留了千里之外南洋家人的生活面貌。陈煜说,这对历史研究者来说,实在太珍贵。

日期:6月19日(星期五)


时间:晚上7时现场直播

林路大厝像城堡,陈煜解释说,侨民祖厝在贫困的乡村里往往成为盗贼的目标,因此建成了碉堡的模样。

陈煜说,第一年带学生到闽南乡下,很遗憾,本地生只有三人,但第一批学生造访后口碑很好,第二年本地生人数增加不少。本地生多了一层情感的联系,对于这些乡下老厝更感兴趣。比如大家如雷贯耳的抗日英雄林谋盛是林路之子,就让学生倍感精神。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建筑系助理教授陈煜2017年起带学生到闽南侨乡寻找闽籍南洋侨民的祖厝,并在2018年成立“ON-LABO工作室”,致力于推动华侨华人古迹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研究过程中她也很感谢本地会馆的协助,他们拥有庞大的联系网,老一辈甚至对她提到的人名和祖居地址如数家珍。

主讲:陈煜

中国发展迅速,就算乡村也有很大的变化,她相信还有很多遗落的早期南洋侨民的祖厝,希望目前与老厝乡亲还有联系的人提供资料,以便完善研究。这些老厝经历了动荡的历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跃进的公社时代,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有的建筑被征用,记录了不一样的历史。1980年代,中国政府把这些房屋的产权归还给侨民,陈煜笑说,可能大家都有祖厝,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2018年12月,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傅海燕造访福建,顺道参观了丁马成故居。对当地而言,是了不得的大事,陈煜认为这有助于促进当地保留这些故居。要保存这些老房子,必须与生活在当地的后人或官员合作。陈煜希望能促成更多返乡团,让那些到闽南地带旅游的新加坡人,也能拜访这些故居,一探究竟。不过在接触这些名人后人的过程中,陈煜发现,不少已经移民海外,不谙华语,因此制作中英双语的解说也非常重要。

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陈煜将于来临星期五的早报悦读@NLB线上讲座,分享她带学生到中国福建省寻访本地早期华商林路和林秉祥、南音音乐家丁马成,以及书法家潘受的故居祖厝的故事。

陈煜把她的研究成果写成文章,发表在联合早报副刊,也通过微信平台转发,希望本地大众能认识更多祖辈的点滴,也让中国当地人们意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她希望自己的研究工作能够回馈社会,“文史研究不应该只是写写研究报告。”

林路是建筑商,当年他排除万难建造维多利亚纪念堂、凤山寺、九龙堂,带着他在星洲学习到的技艺,回到故乡,兴建了气派的大厝。在乡下,一般屋子都是单层,也许是受新加坡建筑的影响,南洋侨民汇钱回老家建的,都是双层结构房屋。

请上面簿搜索“联合早报”页面并点击关注,在节目开播时观看。

讲题:闽籍先辈的故居

这次参与早报悦读@NLB,她希望能进一步推广,很感谢早报与国家图书馆提供平台。

随着历史发展,后代之间少了联系,这些当年移民辛苦打造的祖厝很可能都被遗忘了。

傅海燕参观丁马成故居

早期新加坡华人移民飘洋过海而来,当时或许从没想过会在新加坡落地生根,他们工作赚钱省吃俭用,把钱都寄回故乡,让家人温饱,修缮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