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辉的报业生涯与香港关系密切。虽然《虎报》当年仅维持两年多,但郑文辉说,报纸任用香港来的编辑,把新风格带到新马,获得好评,销量很快就达到两万报份。1959年,人民行动党执政后,把新加坡的小报都关闭,很多小报编辑都北上吉隆坡谋生,《虎报》就聘请不少新加坡人。
1959年,才刚高中毕业的郑文辉加入马来亚《虎报》,担任马六甲的驻地记者,工作两年多累积不少经验,尤其当时资源匮乏,一切琐碎事务记者都得自己操办,让他快速成长。当年要把稿件和照片准时交到吉隆坡总社,只能通过长途巴士和德士转寄,甚至还动用空运,完成一条新闻得花不少钱。
金庸脚放桌上原因
当时金庸因为香港左派暴动,生命受到威胁,到新加坡避避风头。郑文辉回忆,当时金庸会在总编辑室里,把脚放到桌上,边抽烟边思考。动笔的时候,才把脚放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本地两大华文报《星洲日报》与《南洋商报》较不注重软性新闻,1967年创刊的《新明日报》选择以软性新闻上封面,曾在新明服务30余年的前副总编辑郑文辉说,这就是当年社长金庸(查良镛)办报的理念:远的不如近的,近的不如身边的。
1964年郑文辉到新加坡,机缘巧合下开始在《民报》任职,几个月后知名电影人陆运涛空难,接着大明星林黛自杀,轰动华人世界。郑文辉说,由于两大华文报不重视娱乐新闻,《民报》每天都改写转载香港《明报》的相关报道,大受欢迎。
果不其然,郑文辉从此就在新加坡落地生根。
延伸阅读
“我当时年纪还很轻,敢敢就问他,为什么把脚翘在桌子上?他告诉我那是要让血液倒流,避免生痔疮。也不知道是不是开玩笑。”
这些故事都记录在他的新书《笑傲报林》里。阅读郑文辉的人生,仿佛浏览新加坡华文报业史的一个侧面。
郑文辉提到一件趣事,当时决定辞职到新明工作,他在海山街碰到本地作家姚紫,相熟的两人在咖啡店聊天,告知辞职一事,不过新报社还未成立不便说明,只说要回家乡过年。姚紫当下给他卜卦,得一个井卦,说他日后还可以在新加坡工作,发达不可能,但井水还是有的。
花不少钱完成一条新闻
曾著《新加坡华文报业史》的郑文辉说,新加坡小报辉煌时代,报人过着“三馆生活”:在报馆工作,在菜馆吃饭,在旅馆睡觉。其中一位著名的“三日刊朋友”,就是香港作家刘以鬯。
武侠小说连载曾是华文报命脉,郑文辉说,《新明日报》这份小报曾一度突破10万报份,就是因为读者喜欢金庸小说以及报纸刊载的娱乐新闻内容。1982年《海峡时报》开始收购新明,之后引入很多新的办报概念,其中一个是版权,郑文辉记得当时他被送到香港与作家见面,谈连载合约,其中一位作家就是大名鼎鼎的梁羽生,郑文辉还收藏着梁羽生给他的书信。
姚紫卜的卦
上周五首播的早报悦读@NLB节目,郑文辉分享了他1959年至2001年在新马华文报任职的故事,华文媒体集团新闻中心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胡文雁担任讲座主持人。
1967年,金庸到新加坡创刊《新明日报》,郑文辉降薪加盟,担任新闻编辑,从此在新明工作直到2001年退休。
《新明日报》1967年创刊,社长金庸(查良镛)办报的理念是:远的不如近的,近的不如身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