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天》并没把考克斯维尔这位19世纪知名的航空探险家放入剧本,反而植入虚构的女主角艾米莉亚。英国皇家学会图书馆的负责人吉斯摩尔(Keith Moore)为此深表不满,因为葛莱舍在整趟飞行期间只顾着观测仪器,反而是由考克斯维尔全程负责操控热气球。
或许,这种性别互换是推动银幕性别平等的一个手段,从商业角度考量,也让一个历史故事具有更广泛的吸引力。我是支持女英雄,但完全无视考克斯维尔在这个行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角色,多少有点“欺骗”成分。
冒险+极地求生片种,《天》用了微steam punk(蒸汽朋克)的马戏团美学调调,和热气球升上高空之后的简约的视觉处理,形成非常好的对比,也凸显一定的唯美浪漫。《天》入围了本届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最佳视觉效果”,更挤进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名单前20强,无过分渲染恰如其分的视效,确实不俗。
根据纪录显示,两人当时上升的高度超过海拔1万公尺,气温在摄氏零下29度。历史学家艾许考特(Jefny Ashcroft)表示这项破纪录的历史完全是场意外,他们上升的高度超越了当时人类的极限,若不是考克斯维尔即时打开气阀,两人可能早已丧命。而葛莱舍这次的飞行的观察数据,后来也成为研究天气预报的重要指标。
哈柏说,葛莱舍与考克斯维尔两人的成就无可取代,但这部电影不是纪录片,“我们取材自很多不同的飞行故事,并且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启发不同性别及年龄的人。”
不过,葛莱舍当时的飞行搭档并非女飞行家,而是亨利考克斯维尔(Henry Coxwell),他不仅是充满热情的热气球冒险家,更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专业飞行员,并曾多次驾驶热气球,从英国飞往欧洲各个城市,不断测试热气球的飞行极限。他更于1862年受英国科学协会的请托,担任许多航空实验的热气球飞行员,也因此与葛莱舍多次合作。
不过以独立制片来看,《天》不算烂片,除了不满片商在商业因素考量下对历史的暴力扭曲外,电影算是有做到刺激中有美感,动作中有静谧,惊险中有诗意,也多少传达了热气球为人类打开新世界的探险远征精神。男女主角各有隐藏的心魔和无法挥别的遗憾与伤感,只有在完全无声的天空之层,才能远观尘世的自己,正视心里最不敢触碰的伤口。
女主角在电影出场时强调,这次历史性的飞行起点为了娱乐大众,但其实肩负人类进步的责任,《天》在宣扬探险的伟大光环时,如此暴烈地抹杀掉考克斯维尔的存在,电影“格局”难免下降几度,让它只能停留在“娱乐大众”的本位,无法再升级。
《天际传奇》(The Aeronauts)打出的宣传口号是《爱的万物论》(The Theory of Everything)男女主角Eddie Redmayne(埃迪雷德梅尼)与Felicity Jones(菲丽希缇琼斯)再碰头。
电影“格局”下降几度
而让我待到谢幕最后一个字跑完的,反而是挪威女歌手Sigrid(西格丽德)演唱的电影原声带主题曲“Home To You”。
故事讲述1862年,热气球飞行家艾米莉亚芮恩(Amelia Wren)与科学家詹姆斯葛莱舍(James Glaisher)为了测试当时人类唯一的飞行器——热气球可飞行的高度,以及探索大气层与天气的奥妙连结,踏上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旅程。虽然雷德梅尼的角色是基于同名的真实历史人物,片中的远征也的确发生过,但是菲丽希缇的角色则是虚构的,她并非该旅程中葛莱舍的真实同伴。
对此,导演Tom Harper(汤姆哈柏)澄清,艾米莉亚虽是虚构人物,但她的人物原型却取材自19世纪的法国热气球飞行员苏菲布兰切特(Sophie Blanchard),她是第一位独自驾驶热气球的女性飞行员,也是当时拿破仑的首席热气球飞行员。
电影在片头打出“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引言,但主要人物却离真实历史甚远。葛莱舍确有此人,他出生于1809年伦敦东南区,不仅是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及皇家航空学会的创始会员之一,后来更担任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主席。他一生致力于研究气象学及航空科学,他最知名的成就是在1862年9月5日搭乘热气球升空,以海拔1万零900公尺的高度打破了有史以来人类搭乘热气球飞行的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