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声音的和谐

全剧的投影画面与宣传场刊,都以宇宙星空作为基础设计。剧末背景里的星海逐渐缩小,变成一个瞳孔。之后,再次放大至模糊。也许,这隐喻着世界的浩瀚与人类的渺小。尽管每个华人只是广大世界里的沧海一粟,但其承载的文化与历史重量都是不可忽视的。世界之大变幻莫测,我们不可以亘古不变的定义来界定何谓“华人”。我们甚至永远都无法为“什么是华人?”找到完美诠释。

演员的声音是这部戏最突出的部分。在同个空间里,可明显听出中国大陆、台湾和新加坡式腔调的华语。戏里,林一君说着一口中国腔调华语。他在新加坡海关遇到的海关官员,以新加坡式华语给他讲述一套官方规矩。两人的对谈虽充满着鲜明差异,但自然的对答却莫名的和谐。

剧中继承家业的K女士,致力发明一个能解读华人细腻情感的机器人。这部机器人最终研发成功,能对答如流,甚至挑出K女士与父亲的矛盾关系。父亲生前不断要求她保护家族,使他们关系紧张。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是华族的重要符号。她被传统的思维禁锢,暗示着她意根的“不宁”。

《六根不宁》由郭践红导演,是一部集体创作的作品。该剧的艺术与制作团队主要来自新中港台,融合各地华人的创作声音和表演专长,绝对是内容丰富且多元的表演。

剧里其他故事亦是如是。每一个故事都潜伏着一些关键的华族符号与概念,无论是寻根或离散,观众须自己去拼凑这些故事片段,并思考其中作为“华人”的意义。

《六根不宁》非一般的直线性叙事,对某些观众而言恐怕过于晦涩难懂。但这个采用蒙太奇手法的叙述安排,却是该剧的精髓。剧里六个故事横跨不同时空,唯有将叙事打散后重新拼凑,才可产生如此具有戏剧张力的作品。这六个故事以佛教思想里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为框架,每一段故事的主人翁都被某一根的“不宁”困扰,展开自我寻找、自我改变的旅程,并在各自旅程中积极考究作为华人的定义。

(滨海艺术中心提供照片)

林一君拜访太阿公的故居时,邻居以粤语与他交谈。虽然他没有以同个方言回应,但两人的互动暗示着他听得懂。华语与其他方言作为通行于华人世界的桥梁,衔接着华人世界里不同族群。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即使华人族群里有着再大分歧,也应能跨过任何一种鸿沟。

叙事结构独特

该剧融入许多华人熟悉的文本,在思想上极为丰富多彩。全剧贯穿着佛教思想里的六根,结构完整,寓意深远。林一君成功将太阿公骨灰送回家乡时,六叔公唱了一段《逍遥游》来悼念故人。六叔公唱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强调思想的自由。我们不须要执着于为某些概念寻找定义,而为“华人”设定一成不变的定义是没意义的。

实践剧场呈献的2018年华艺节委约作品《六根不宁》试图对“华人”身份展开探索。

互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