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硕斯村的一大特色是处于山丘上,黑白屋依山脊建造,错落有致,能俯瞰周边景色。蜿蜒的道路无疑增添寻幽探秘的野趣,上上下下,每一处都有新鲜的景物。

Colbar散发甘榜气息,食客多属该区的居民,往日常来消磨时光。
Colbar散发甘榜气息,食客多属该区的居民,往日常来消磨时光。
废弃多年的大水箱在岛国相当罕见。
废弃多年的大水箱在岛国相当罕见。

英军的舞池

色彩斑斓的画笔看似一幅画。
色彩斑斓的画笔看似一幅画。
波斯陶路保留许多英殖民时期的特色建筑。
波斯陶路保留许多英殖民时期的特色建筑。
威硕斯村的一大特色是处于山丘上,黑白屋依山脊建造。
威硕斯村的一大特色是处于山丘上,黑白屋依山脊建造。

进驻威硕斯村的艺术与创意工作者虽然每天各忙各的,凝聚力却相当强。自2006年起,这里每年的一两个周末会举办艺术徒步活动 (ArtWalk@Wessex),参与的15位艺术家会敞开大门,款待前来参观的公众。

凯莉不久前将原有的一楼画室搬迁至邻座三楼,能够眺望更远的景色,视野也更为宽阔。因为对老房子情有独钟而坚持驻守威硕斯村,凯莉感性地说:“来到这里后,任何人都不愿搬离。”

另外,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黑白屋当时是为波斯陶路一带的兵营和日益扩充的英国士兵及公务员而造。之所以称为黑白屋是因为该建筑部分漆上黑色,而百叶窗和竹帘同样以黑白色为主。

本地建筑历史学家朱利安·戴维森博士(Julian Davison)曾在访谈节目中指出,波斯陶路的黑白屋严格来说,不能归纳为典型的黑白屋,只能称为现代化公寓。其建筑与黑白屋的相似之处是外墙都漆上黑白色,并且由英国人建造。门廊和楼梯则是用混凝土构筑的现代设计,而非一般黑白屋所使用的木材。即便如此,由于是殖民地的产物,我们都习惯称这里的房子为黑白屋。

周边发展迅速

波斯陶路三层楼高的建筑体现了上世纪30年代的新现代主义浪潮,融入不同的建筑元素,反映岛国当时趋向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因为热带天气的缘故,这里的黑白屋在设计上特别添加稍长的遮阳篷,有防晒效用。

波斯陶路周边近年发展迅速,庞大的大楼纷纷冒起,塑造成一个颇有架势的媒体区,也为此开辟了不少新道路和路名。庆幸的是,这里的黑白屋多年来原封不动,风韵犹存,形成强烈的对比。

Colbar在2003年因位于原址惹兰韩日默(Jalan Hang Jebat)建造亚逸拉惹快速公路而面临关闭的厄运,当时就引发很多老顾客和维护老建筑组织的关注。经过几番商榷,老餐室终获保留,但必须搬迁到离原址300米的对街惠泽芝路(Whitchurch Road)。

也因为波斯陶路蕴藏别样风貌,包括英殖民地时期密不可分的小故事,以及画室里的日常,这些由岁月孕育出来的丰富人文情怀,值得细细品味。

这里完整保留了近30栋黑白屋,建筑结构牢固,屹立长达80年之久。除了私宅,部分单位目前出租给艺术家、创意人及表演团体当工作室,形成一个颇具风韵的艺术村。

画家凯莉在明净的画室创作,室内室外都是创作养分。
画家凯莉在明净的画室创作,室内室外都是创作养分。

由于绿意盎然,环境清幽,加上往来的车辆稀少,波斯陶路有远离尘嚣的闲逸,感觉不很新加坡。亦因为这里交通确实不太方便,与纬壹地铁站有一段距离,而且仅有一辆191号公共巴士穿行(最后的班次为晚上8时左右),除了居民和艺术家,以及周边的上班族,平时乏人问津,成了旅游手册的漏网之鱼。

路名源于英国村镇

原汁原味的殖民地餐饮

透过墙上的旧照片能够进一步了解这里的过往。原来在1982年至2014年期间有个名为Colbar Tigers的业余足球队,由一群旅居本地的外籍人士组成。球队是这里的常客,经常和业主合影留念,营造一个感情深厚的小社区。

我往年非常喜欢这项活动,犹如串门子,能到个别艺术家的住宅参观和交流,有的还会大方地邀访客小酌一杯。他们洋洋洒洒,个性鲜明,很波西米亚。另一个原因是能够满足踏入黑白屋的好奇心,一窥老房子的格局。

凯莉当时一眼便看上威硕斯村的葱绿,能让她潜心创作,而如此静谧的环境对一个艺术家何其重要。“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如世外桃源,给予我宽阔的创作空间。我喜欢这里的老榕树和旧殖民地氛围,对我来说都是艺术的养分,让我每天陶醉其中!”凯莉说。

老板娘追忆说,店内的柜台前曾经有台音乐播放机,很受英军的喜爱。他们经常点猫王的当红金曲,音乐响起便把餐室当作舞厅,乐得手舞足蹈,好不热闹!

原定今年3月举行的艺术徒步活动因冠病疫情而延后。有兴趣的读者可上面簿(www.facebook.com/ArtWalkWessex)获取更多信息。

在英军时期就存在的Colbar餐室可谓波斯陶路的重要地标,见证了这一带的蜕变。

画家凯莉:来到这里就不愿离开

艺术村开放日

我在一次的艺术徒步活动中认识了原籍美国的画家兼艺术治疗师凯莉·瑞蒂(Kelly Reedy)。凯莉在波斯陶路的黑白屋租下一间画室超过16年,布置优雅颇具格调。

波斯陶路蕴藏别样风貌,很不“新加坡”,仿佛异地的乡野小镇,洋溢迷人风采;重温这里近一个世纪的旧殖民风情,细细品味由岁月孕育出来的丰富人文情怀。

Colbar屹立近70年,收藏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一向处事低调的业主甚少接受媒体访问,月前造访当天,老板娘颇乐意分享一些旧人旧事,实属难得。她说餐室在1953年由祖籍海南的父亲和友人合资,选择在连德士司机都不熟悉的波斯陶路经营。父亲做了10年后便由她接手,如今由第三代携手经营。

这样也好,免得乌烟瘴气,才能保留原有的淳朴。吾家与波斯陶路仅隔一条旧火车轨道,在阻断措施之前,每一次造访皆有出远门的感觉,仿佛置身异地的乡野;体验小镇的迷人风采之余,同时重温这里近一个世纪的旧殖民风情……

连街名都富异国情调,波斯陶路(Portsdown Road)这个靠近岛国西部的地区曾是英国殖民地时期的军用聚落,蕴含历史底蕴。

在这段非常时期,凯莉正探讨网络授课,同时养精蓄锐,筹备她的画展。

Colbar即Colonial Bar的缩写,当年仅是一间简陋的小餐室,而非酒吧,深受英军及他们的家眷青睐。当时以羊肉排和肝烩洋葱著称,由林氏家族经营。

这里的菜式异常丰富,多达百余道,从英殖民地时期保留至今,以西餐为主,也有中式煮炒。其中一道马麦(Marmite)三文治是非常地道的英式早餐,还有种类繁多的西式煎蛋、牛排等,相信岛国仅有Colbar仍提供如此原汁原味的英殖民地风味餐饮。

黑白屋的建筑部分漆上黑色,百叶窗和竹帘同样以黑白色为主。
黑白屋的建筑部分漆上黑色,百叶窗和竹帘同样以黑白色为主。

年逾古稀的老板娘精神奕奕地分享:“每到月底,不少英军都把钱花光,只好吃简单的三文治。”讲述这些陈年往事时,老板娘嘴角扬起笑容,想必那是一段美好的岁月。

除了大牌号码,这里的黑白屋都各有名称,如Arabia, Blenheim, Flanders, Inkerman, Plassey等,注入个性。据资料显示,这些名称是英国历史上的各个军事壮举及凯旋地名。当中15个是军事战役的名称,从1695年的那慕尔战役开始至1914年第一世界大战的佛兰德斯战役,具有纪念意义。

食客多属该区居民,往日常来消磨时光,吃喝以外,聊个天或读本好书,偷个半日闲,享受片刻安宁。餐室一隅有个木藤书架,书籍都是顾客遗留下来的,书类广泛,可揣摩阅读品味。

当年附近往返新马的旧火车轨道仍使用时,火车的鸣笛声和穿越的轰隆声响经常入耳,增添浓浓的乡村气息。这里一隅还有个废弃多年的大水箱,在岛国相当罕见。由于无人打理,外层斑驳,流露岁月的痕迹,笼罩一股神秘色彩。

在旁的一名熟客说,很怀念老板娘的厨艺,她回应说:“年轻时经常在厨房里帮忙,现在有了年纪,少进厨房,烹饪相当耗体力。”

凯莉的创作多元,从油画到剪纸拼贴艺术,不断在各媒介中寻求新突破。她曾经受邀为本地英语舞台剧《娘惹艾美丽》的剧本集精装版作画。绘画之余,凯莉也在明净的画室授课及提供艺术治疗。

黑白屋非黑白屋

其实波斯陶路是一般国人对该区的统称,范围颇广。有意思的是,这一带的路名都很“洋派”,通过路名去认识其历史是最好的渠道之一。

老秤磅和旧款电视如出土文物,左侧的木藤书架放置顾客留下的书籍。
老秤磅和旧款电视如出土文物,左侧的木藤书架放置顾客留下的书籍。

其他相连接的路名如Woking Road, Westbourne Road, Whitchurch Road, Weyhill Close及Wilton Close都源于英国南部的村镇,凸显这里的异国情调。无独有偶,皆以英文字母“W”为开头。

当年为了让驻扎新加坡的英军和家眷解乡愁,并有所归属,英国政府依据该地的版图来规划及设计军用区;因此不少街名采用了和该地相同的名称,或以王室命名。像波斯陶路的威硕斯村(Wessex Estate)便以公元5世纪末的威硕斯王国命名。

从店内的老秤磅、旧款黑白电视到墙上的泛黄照片,仿佛走入一道历史长廊,Colbar散发甘榜气息,非常old school(老派)。

有别于其他设在工业区的画室,凯莉认为这里放眼就是一片绿,令人心旷神怡,心平气和。这有助她开办艺术治疗班;与此同时,她也定期在这里举办以大自然为养身健康的艺术课程,偶尔把课堂延伸到户外,让学员沐浴在大自然里,吸收正能量。

有关机构裕廊集团于是将一砖一瓦拆除了又依据原型,用原材料重建,让熟客继续享用美食之余,沉浸在旧殖民地的氛围中,可谓美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