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尚(fast fashion)搭全球化顺风车,以低成本、高速度迅速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
全球化与快时尚的紧密性就像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冠病疫情在全球暴发,种族主义崛起的反全球化浪潮袭来,快时尚模式开始浮现出脆弱的一面。
在经济危机下,快时尚如何走出关店潮?当边境封锁,商业往来受限,品牌如何着眼于本土发展新契机?
对于一波本土合作潮,沈燕萍评论道:“当边境封锁,全球化合作受限,品牌会向内看,在本土土壤中寻找合作对象,一来便于沟通操作,二来这让消费者感到亲切,对于本地设计师的熟悉度会为品牌的认知度和连接性加分。”
无独有偶,市场上掀起一轮与本地艺文工作者合作的热潮,韩妆品牌The Face Shop邀请本地花卉插画师周军燕(Grace Ciao)为新推出的Yehwadam系列精华设计包装,并以此作为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设计。Etude House与本地珠宝品牌By Invite Only合作推出彩妆眼影盘,运动鞋品牌Superga与本地名媛Andrea Chong合作推出简约款设计。
回归本土本地联名款走俏
现今如在乌节路走一圈,会发现类似“50%折扣”“清仓大处理”字样应接不暇,好像GSS新加坡热卖会又如约而至,但打折原因却大不同。迈入解封第二阶段,市场还未出现“报复性消费”,商家已频频亮出“报复性打折”的招牌来拯救、刺激销售。
●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销售额同比大跌四成,宣布历年来最大关店计划,两年内要在全球范围内关闭1200家门店。
如何解读品牌在危机之下的关店潮之举?在方心看来,从运营角度关店是品牌的自我保护机制。“在目前消费者数量不足的情形下,保持这么多店面,维持高开销,高人工成本显然不经济。此时一个自然的选择是减少实体店数量,在外部经济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让现金流充裕一些,保持韧性。”
●Victoria's Secret母公司L Brands为削减成本,计划裁员15%,约850个岗位。
方心认为,在全球性危机下,消费者对于本土的归属感更强。“尤其在疫情之下,全国齐心一同面对,消费者对于国家、本土的设计归属感更强。在这个时候出现本土化的设计是很聪明、很有效的方式。”
快时尚水逆期
自4月以来,频频看到时尚品牌申请破产、裁员或关店的消息:
连锁反应持续发酵中,关店潮还在上演。一阵唏嘘声中,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快时尚(fast fashion)的发展模式。这个伴随全球化浪潮建立起的时尚产业链,在面对传染病蔓延、种族主义崛起和反全球化的浪潮下,表现出怎样脆弱的一面?从长计议,如何解读经济危机下的关店潮?当边境封锁,商业往来受限,品牌可以如何着眼于本土发展新契机?《联合早报》邀请行业专家、零售业学者及时尚产业观察者,为水逆期的快时尚把脉。
新加坡优衣库发挥“UTMe”T恤印制平台的便利,先是请来本地插画家黄乐明绘制八款插画,记录人与冠病“共存”的新常态,包括乘坐公交注意卫生,出门都要戴上口罩等。配合新加坡旅游局将于8月21日至30日推出的线上美食节,把本地插画家Mandy Kew绘制的一系列狮城美食,如米暹、椰浆饭、叻沙等印在T恤上。
此外,沈燕萍也指出,疫情突然到来像是对行业数码化的一次突击检查,以观双平台结合的成效。对此,优衣库(Uniqlo)新马首席执行官山田悠树在回答记者的电邮询问时说:“阻断措施期间品牌销售以线上为主,从实体到数码平台的转换过渡顺利,因为我们从很早就开始经营线上平台。”解封后,实体店的安全防护是重点,除了确保安全距离和消毒频率外,还将自动消毒纳米涂层技术运用在高频接触表面。
沈燕萍一语道破,解决双平台切换的重点在于运营思维的转变。“品牌一向来把门店看作主要盈利点,但当前环境下,随着零售场所受管制,人们应该转变态度把营收着力点放在线上,实体店更好地充当起体验店的角色,吸引新客群。”
●H&M集团宣布,今年计划关闭全球170家分店,集团旗下品牌如COS、Weekday、Monki等将受影响。
当冠病疫情在全球暴发,快时尚开始浮现其脆弱的一面,申请破产、裁员或关店的连锁反应持续上演中。
品牌执行官山田悠树说借助“UTMe”印刷平台的便利,希望推出不同月份的主题反映时下现状和热议话题,也借此为本地艺术工作者提供平台,以轻松的方式展现有趣的创作。
冠病疫情如龙卷风般,毫无预警地袭来,盘旋着,迟迟不肯离开。当人们从面对病毒的惊恐中渐渐释怀,学着习惯,学会共存,殊不知对经济产生的骨牌效应才刚刚开始。
如果零售业绩是品牌在关店时的重要考量,目前新加坡的零售环境还有多大吸引力?图利分析,本地零售环境受益于游客数量多,“新加坡是一个国际大都会,汇集了各国游客,时尚品牌在此开店可以接触到很广的客群。再加上政府对于本地品牌的扶植,整体零售环境蓬勃。但疫情严重影响了游客数量,加上昂贵的租金和对于时尚需求的下降,整体零售环境面对很大挑战。但这不仅仅在本地,而是全球性问题。”
随着实体店数量削减,人们会把希望寄托在线上。所有受访者怀抱的共识是,零售的未来须要借助科技,问题是线上如何发挥实际效益,线下如何满足当下购物需求?
对于全球性的时尚品牌来讲,每一步扩展和撤退都与所在地的零售环境息息相关。当美国休闲品牌Esprit从亚洲市场撤退时,唯独保留了中国门店。对此品牌执行官Anders Kristiansen解释说:“整个行业都受到全球性疫情的影响,最早是在亚洲,现在在欧洲,我们不得不审视区域市场的业绩表现做出关店决定。”
●无印良品(Muji)美国子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在本地关掉两家店。
作为时尚产业观察者,拉萨尔艺术学院时尚传媒系讲师沈燕萍认为,快时尚的兴起仰赖于全球化的崛起,但无可否认,快时尚的发展也为全球化做出很多贡献。一来带动各地的消费增长,刺激对于时尚的需求;二来在各国建立产业链的过程中,制造了不少就业机会。
21世纪初,资讯的发达和交通的便利,为全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快时尚搭载着全球化的顺风车迅速发展起来,在世界各地开店扩张。这种做衣服模式最诱人的特点是,在短时间内将时装周上推出的新款“变现”,确保消费者可以在快速上新的节奏中,以低廉的价格买到新潮款式。
门店消失后的代偿
防疫新常态下,新加坡管理大学零售卓越中心主任图利(Kapil R. Tuli)建议,实体店除了设置明显防护措施如摆放洗手液,清楚标示安全范围之外,店员适时作出清洁动作也会让顾客更安心。此外,考虑融入一些等号服务,如入店前五分钟发信息通知顾客,避免长时间排队等待。“目前零售还处在解封初阶段,相信之后会陆续出现更加细致与人性化的服务。”
新加坡零售吸引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即便如此,有些品牌还是没挨过零售寒冬,最终以关店收尾。截止6月底,Esprit关闭全岛16家店面,全线撤离新加坡,并在亚洲范围内关闭56家店。Muji通过社交媒体宣布,关闭滨海广场和樟宜机场第二搭客大厦两家门店。
沈燕萍认为,线上运营的玩法可以更实在,更花哨。这对看似矛盾的反义词,“花哨”的玩法如AR扩增实境、VR虚拟实境技术,可以更好地结合在消费过程中,弥补无法到店试用的遗憾。“在技术上我们已经可以做到这些,只是品牌是否愿意大胆探索新事物?”
关店是自我保护机制
“实在”指解决交易中的实际问题,让线上交易形成一个从看货到支付的闭环,甚至把当下“门店为主,网店为辅”的观念倒置,形成一个鼓励线上支付,将盈利引流到线上的模式。如此,实体店将会成为试衣间和购物体验区,或是教育平台。记者走访H&M位于乌节路的旗舰店时,留意到一个新辟出的空间,用来做可持续时尚的教育,帮助公众了解面料产地和环保时尚。
●Marks & Spencer宣布重组,裁员950人。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教授方心从供应链角度分析,快时尚立足的两个点是低成本和高速度,疫情之下随着全球供应链受影响,注重外包的品牌面对全局管控的挑战,由于各国防疫情况和复工时间不同,产能受到影响,产品上新周期延长。“疫情对于过度依赖外包的企业敲响警钟,提醒我们一定要有B计划。毕竟当政治、疫情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未来很难预测,我们也很难想象,如果有朝一日反全球化愈演愈烈,大家都关起门来不要做生意,供应端的问题要怎么解决。”
挑战与机遇就像硬币的两面同时存在,将疫情这枚硬币抛起,置落在机遇的正面,我们会看到哪些惊喜?
方心认为,即使部分门店受关店潮影响,但整体数量不会太多,“毕竟企业还是要保持在本地对国人的曝光度。如果全线撤退,当你再重新开店时就有难度。也要考虑到经济回温,游客再进来时,是否能在第一时间抢到更好的位置,开店位置对于零售来说至关重要。虽然不知恢复需要多久,但相信我们最终会迎来经济回温。而快时尚零售随着市场回温,复活速度也很快,说不定到时又会看到一批开店潮。”
早前因关店潮引起的恐慌导致坊间谣传Zara和H&M将会关闭新加坡门店,本报已对此做出澄清。作为日本服装品牌,当被问及优衣库的新加坡店面是否会受影响时,山田悠树回复:“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影响,我们希望继续将简洁舒适的设计带给更广的社群。除了目前新加坡26家实体店和网店外,我们期待可以继续扩张,或对已有店面进行翻新,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另外,关店的风险在于减少曝光度。“每家店面对品牌来说,就是实体广告。消费者漫无目逛街时,走进这家店,试穿你的衣服从而认识你的品牌,这就是品牌为何如此重视门店。关店的动作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品牌知名度和消费者感知度都会随之下降,因此关店之后品牌须要想一些方式代偿,从其他渠道弥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