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冠军定义好面包

日前,吴宝春参加日本面包师傅的课程,吃了该师傅的面包后很感动,“日本面包师傅分享道,用科学理论烘制面包,不等于可以做出好吃的面包。一般基础理论烘制的面包不难吃,但未必好吃,需要融入个人的投入和使命。”

从两位师傅的得奖面包食材可发现,台湾食材在比赛上举足轻重。

他叙述其面包故事说,自己17岁入职场,因为爱吃而锁定餐饮业,报读烹饪学校学做蛋糕和点心,后来接触面包烘焙,深深被酵母吸引。

吴宝春谈到新加坡面包文化时说:“新加坡面包很有特色,有当地、法国和日本等风格的面包店,消费者很幸福,可以吃到各地的面包。”

陈耀训发现,参加比赛最大收获是被逼走出厨房,“之前,我就是中规中矩的面包师傅,后来为了代表台湾参加比赛,需要走访市场寻找香料和水果等,跟农夫交流,认识更多台湾蔬果和农作物。”

吴宝春将参加世界面包比赛设为人生梦想。
吴宝春将参加世界面包比赛设为人生梦想。(受访者提供)

他跟面包朝夕相处21年,面包已融入日常生活。他爱做面包也爱吃面包,每天的早餐午餐都少不了面包。陈耀训的面包店没有将面包分类,不局限特定面包种类,反而创造出更多可能性。

陈耀训的得奖面包就用了台湾原住民香料马告(一种胡椒)、台湾土凤梨、芝麻、荔枝等入面包。马告不是欧洲人普遍认识的香料,闻起来像香茅和姜,味道含柠檬香气,评审尝到新食材搭配会觉得很有趣。

吴宝春:冠军面包感觉有力量

台湾是否有专门的体系,有助培养出面包冠军?

他指出,近来台湾有学校提供烘焙课程,也有专业烘焙学校提供专业烘焙训练系统,有助培养职业面包师傅。

陈耀训笑说:“没有,一般是我们自己参加比赛,根据自己对台湾食材的认识发挥,或许因此,台湾参赛者在比赛中显得富有创意,能够呈现新式作品。我们没有传统体系的包袱,有别于欧美参赛者来自传统烘焙学校,是由机构培训的选手。” 

吴宝春说:“面包像我的身体一部分,比如练习做法国面包的技巧很难,有一天我终于可以完美地烘制出法国面包,可以随着身体的律动,让面包变得更有力量,靠手掌跟面包的碰触,就可以感受它好不好吃。我从看面包,也知道它好不好吃。”

2017年,陈耀训参加了“Mondial du Pain”世界面包比赛。这个比赛着重在面包技术,考验参赛者烘焙面包的全面才能。赛场上,他和一名助理学徒须要设计11种口味的面包,呈现20种面包设计,准备约150个面包。

吴宝春在比赛选用台湾食材带出台湾独特的水土风味,即桂圆和荔枝,2008年的代表面包是酒酿桂圆面包,2010年是米酿荔枝面包。

集生活艺术之美味 好面包无国界

过去10年,他在不同面包店学习烘焙,“台湾早期没有欧式面包、法国面包或是牛角面包。身为面包师傅,我渴望学习自己不懂的法国面包。当时,有日本面包师傅在台湾开店,该师傅擅长烘制牛角面包。2008年,我辞掉副主厨职位,到日本面包店应征当学徒。我认为,一名面包师傅不可以有不会做的面包,如果我不会做法国面包,说不过去。”

制作面包已经成为陈耀训生活的一部分。
制作面包已经成为陈耀训生活的一部分。(受访者提供)

陈耀训说:“以前会认为技术层面越高,比如牛角面包,因为学得最辛苦,觉得那是好的面包。现在经历了比赛和创业,好吃的面包就是好面包,未必是欧式面包,最贵的也未必是最好的,最重要是选择的食材最搭。”

台湾的世界面包冠军辈出,是否具备了哪些特殊条件?陈耀训和吴宝春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分享了各自参赛的备战经验,并分析了台湾培育面包冠军的优势与条件。

2010年,吴宝春再次出征在巴黎举行的首届世界杯面包大师赛(Les Masters de la Boulangerie)并获得冠军。

新加坡的面包文化

陈耀训:2017年世界面包冠军

吴宝春(49岁)在1996年因为朋友送的一本日本面包杂志,激发他想参加面包比赛的念头。那年他26岁。

台湾优势:自动自发的创意

吴宝春历经比赛的领悟是如何坚持克服难关。他说:“当时,我的经济来源靠一份薪水,在一家台北面包店当顾问。比赛前3个月,我想专心准备比赛,向老板申请3个月假期,先领薪水,之后再补上。老板很支持我,还给我10万台币(约4000新元)作为比赛旅费。我的目标是拿冠军,台湾当时还没有这样的比赛,没有人可以教导我,自己要突破现阶段技术。我每个星期练习四五天,每次十多个小时,每次练习后为自己打分,要拿到200分。每天做的面包要一模一样,是很困难的。”

吴宝春回忆在他的年代没有专业烘焙学校,当时网络资讯也不发达,“我国中(中学)毕业后到面包店学习,30岁第一次到海外是去日本。那时,我虽然已经做了十多年的面包,吃到日式法国面包后很惊艳,太好吃了,开启我对面包的崇拜。后来因为有面包比赛,让我看到不同的未来。”

他在日本面包店工作5年后,2011年和朋友一起合开巴黎波波面包店,今年自己开了独立品牌“陈耀训·面包埠 Yoshi Bakery”。

近来,狮城跟来自台湾的世界面包冠军特别有缘。继上个月世界面包冠军吴宝春为新加坡吴宝春麦方店开张而来新加坡,另一名世界面包冠军陈耀训受L'ecole Food之邀,下周到新加坡参与在Chillax Asia食品展举行的面包示范与分享活动。两人分别是“Les Masters de la Boulangerie”和“Mondial du Pain”两大世界面包比赛的冠军。

世界面包冠军的诞生并非偶然,除了可观的先天环境,还要师傅本身后天的努力。陈耀训说:“我从事烘焙近20年,才有机会站在法国的比赛舞台上。”

他发现法国人爱吃荔枝,但主要是出产自南非,“我想,台湾的荔枝更好吃,应该让他们试试看。”

在面包冠军的心目中,怎样才算是好面包?

2006年,台湾举办“乐斯福杯面包大赛”(Coupe Louise Lesaffre)比赛的选拔会,吴宝春跟另外两名面包师傅连同教练一起参加,比赛分欧式面包、甜面包和艺术面包,他负责欧式面包环节。吴宝春与团队过关斩将,2006年在台湾选拔会获得第一名;2007年在亚洲选拔会获得冠军;2008年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决赛拿下银牌。

陈耀训认为,近10年来,台湾的面包师傅在世界面包比赛上获奖频率比较高。

融汇东西风味的台湾面包,近来很受新加坡人青睐。联合早报记者采访两位台湾面包冠军,了解台湾盛产面包冠军,不靠培训体系,而是个人实干与创意,还有台湾丰盛的农产品及制作水果干的优良技术。

陈耀训认为,台湾有丰富的农产品,种类繁多的水果,并具备良好制作水果干技术,助烘焙业一臂之力,为面包美味加分,这或许造就了面包冠军的养分。

他认为,新加坡或世界各地都有可能培育出世界面包冠军,新加坡也有人才,或许是还没有特别推广比赛。

吴宝春认为,好的面包讲究食材,适合的口味和口感,不分区域、男女或老少,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陈耀训之前,在2015年获得“Mondial du Pain”面包冠军的台湾面包师傅陈永信在2016年受面包物语之邀,到本地推介与面包物语合作的新面包,也畅谈烘焙业的点滴。

聊到自己的面包风格,吴宝春笑说:“有人问过我,我的面包是什么‘式’?台式还是欧式?我说什么都不是,好吃的就是!面包无国界,面包师傅有如艺术家,需要有想法和投入感,让自己的作品不同。”

陈耀训说:“酵母是活的东西,会依据温度和湿度转变,每天都有微妙变化,引起我的好奇心。一道菜肴不会因为天气热而变得比较咸,但在雨天,面团会更加柔软湿绵。”

位于新加坡首都剧院商场Capitol Piazza的吴宝春麦方店,除了冠军面包荔枝玫瑰面包和酒酿桂圆面包,也创作出有新加坡风味的新口味,如海南鸡饭、榴梿、咖啡稀(kopi-c)、沙爹等。

他说,评审吃了桂圆面包很惊喜,因为欧洲的面包味道从简,主要搭配肉、菜和沙拉,面包配桂圆的组合挑战了他们的味蕾。

“当时台湾还没有面包比赛,那本杂志报道了日本团队参加面包比赛获得奖杯,他们的参赛面包非常漂亮。当时,我设下理想,如果台湾有这样的比赛,我一定要参加,那成了我的人生梦想。”

台湾世界面包冠军的得奖作品:(左上,顺时针)吴宝春的酒酿桂圆面包、陈耀训的莓香絮语面包、吴宝春的米酿荔枝面包和陈耀训的鲁邦面包。
台湾世界面包冠军的得奖作品:(左上,顺时针)吴宝春的酒酿桂圆面包、陈耀训的鲁邦面包、吴宝春的米酿荔枝面包和陈耀训的莓香絮语面包。(受访者提供)

他举例说,如红藜麦,还有黄梨、草莓、龙眼等制成水果干,因为新鲜蔬果很难融入面包,用水果干可创造出很多不同口感,别具风味的作品。

桂圆还有吴宝春儿时记忆。他说,以前农夫为保存卖不出的龙眼,会盖窑炉用龙眼木将龙眼熏成为桂圆。每逢冬至,母亲会用桂圆做糯米糕,令吴宝春印象深刻。

他还找出过去几届比赛中获得前四名作品的照片,反复研究冠军胜出的条件,“我边看边学,有一天理解到,第一名的面包感觉有力量,面包做得好很有活力,做得不好就没精神。”

陈耀训(38岁)在2017年获得“Mondial du Pain”世界面包比赛冠军。

陈耀训的面包富有创意。(受访者提供)
陈耀训的面包富有创意。(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