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芬的儿子几年前也向她学艺,然后在武吉知马熟食中心开档,除了售卖家里的招牌甜品,也卖豆花、汤圆等,如今已能独当一面。

“彩虹甜品”第二代老板娘王淑芬(60岁)接着精辟地说,小贩中心根本是他们“第一个家”。“所以到了休息日,我们一定是陪家人。”

2017年7月起,国家环境局正式将忠邦城巴刹与熟食中心交由社会企业职总富食客(NTUC Foodfare)管理,至今它仍是本地饕客喜爱的小贩中心之一。

20190215_singapore_news_chongpang_1_Small.jpg
忠邦城巴刹与熟食中心开业超过30年,一直是本地饕客喜爱的小贩中心之一。(档案照片) 

面食的香气从露天街边飘进小贩中心,第二代小贩希望开档开到80岁。

王淑芬当年结婚后,就嫁鸡随鸡,和丈夫一起接手家翁的甜品生意,在小贩中心落户,一转眼就35年。

不过,真材实料意味着高昂的成本,小贩熟食却不可能卖太贵,陈理峰和姐姐其实撑得挺不容易。

现在的摊主郑进坤(68岁)从10岁起就到摊位帮忙,可说一辈子都献给小贩生涯。他说:“以前没钱请工人,我又是家中10个兄弟姐妹的长子,自然得挑起担子。”

夫家的甜品档,由媳妇协助发扬光大,如今生意传到第三代,第二代老板娘乐于退居幕后。

陈理峰的父母当年在甘榜里,最初是推车售卖面煎粿,他和姐姐从小就得帮忙备料,如炒花生等。到上小学时,每逢周末就在街边摊位帮忙卖糕点。

对忠邦城巴刹与熟食中心第二代小贩而言,小贩中心可说是“第一个家”。

对饮食业富有见解的她,虽然自称守业人,但是在当时对这门生意做出不少改变,如加入冰品选择,也给摊位取了“彩虹甜品”这个名称。

他说:“不管怎么样,家人总会接受你。”

小贩之间若发生口角或纠纷,他常常站出来协助调解。像是聘请收碗碟的承包商这种悠关环境卫生的事宜,也曾是他的烫手山芋。

受访的第二代小贩指出,当年迁入小贩中心的摊贩多数来自“老义顺”的街边小贩,彼此都是认识已久的老甘榜邻居。

20190215_singapore_news_chongpang_3_Small.jpg
年近70岁的“露香记”摊主郑进坤每天开档15个小时,依旧精神奕奕。(梁伟康摄)

“忠邦”是本地先驱林义顺次子林忠邦的名字。有趣的是,这个义顺第一邻区虽属忠邦区,当时并未取名“忠邦城”。

许荣隆的父亲当年也非常勤劳,两周一次的休息日若碰上艳阳天,他宁可开档做生意,改天才休息。

“美味鱼粥”摊主陈理峰(53岁)则记得有一次在回档口的路上,儿子明明在面前,他却认不得,直接从对方身边走过。儿子叫唤他,他才停下来,转身定睛一看,才发现是儿子。

鸡脚的腌料可是非常考功夫的,单单是糖的用量,太多或太少,都可能影响味道和口感,要靠经验去拿捏。

因此在那个年代,人们所知道的“忠邦巴刹与小贩中心”,反而是沿着旁边的三巴旺路往北上到坎贝拉路(Canberra Road)交界处、在1977年落成的小贩中心。早年的忠邦村也在这一带。

陈理峰目前是忠邦城商贩联谊会副主席。尽管如此,在他还未有任何基层职务时,他已经是其他小贩眼中的和事老。

王淑芬说:“当小贩绝不能安于现状,停滞不前,要时刻顺应不同时代的食客改进和创新。”

小贩生活最大的不同是,许荣隆与朋友聚会的次数大大减少了。其他第二代小贩也异口同声说,他们常常忙到连婚宴和同学会都没空出席。

在市镇发展初期,刚落户新营业地点的小贩首先面对的挑战之一,是客源只有寥寥无几的居民和周围建筑工地的工人。

同样的,她讲究材料新鲜,豆爽每天少量烹煮,坚持卖完再煮,2015年还曾被公众投选为10大豆爽“王中王”。

一辈子献给小贩生涯

甜品档生意传三代

“儿子那时刚升上中学,成长很快,都快认不得了。因为回家时孩子都睡了,清晨出门时,孩子又还没起床。”

20190215_singapore_news_chongpang_4_Medium.jpg
小贩中心可说是“芬兰水果汁”摊主许荣隆步入安定生活的地方。(梁伟康摄)

除了要保留传统好味道,他也非常重视鱼片的新鲜度,坚持每天早上从巴刹采购鲜鱼,绝不使用冷冻鱼。“我都尽量做到现杀现卖,一做30年,手法已经很熟练了。”

1984年搬到忠邦城熟食中心后,营业时间分早市和晚市。陈家意识到售卖糕点并不足以吸引食客,便只在早上卖糕点,晚上改卖鱼粥。

尽管工序有所减少,郑进坤仍旧每天午夜12点多就开始准备食材,凌晨4点半开档,直到下午1点多。收拾好摊位,已经下午3点了。

她在忠邦城熟食中心的甜品档则传给媳妇,自己退居幕后,负责确保甜品的质量。近来,忠邦城商联会还看中她在小贩中心人缘广,邀请她当理事,负责社交事务。

售卖鸡脚面、肉脞面等面食的“露香记”,当年也是从街边起家,它那如此文艺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

20190215_singapore_news_chongpang_6_Small.jpg
美味鱼粥”摊主陈理峰每天坚持以鲜鱼为料理食材,力求鱼汤的鲜美滋味。(梁伟康摄)

“芬兰水果汁”摊主许荣隆(53岁)坦言自己年轻时较贪玩,只是偶尔到摊位帮忙。然而在10多年前,在外头闯荡好些年、却未做出成绩的他决定接手家族生意当小贩。

在这段期间,三巴旺忠邦村已被夷为平地,旧忠邦巴刹与小贩中心也随之走入历史。

农历新年的脚步将近,这样的前街访更是多不胜数。陈理峰特别呼吁:“这段期间我们是越忙越开心,欢迎大家都来。”

从卖面煎粿起家,“美味鱼粥”敢于转型,顺应食客的喜好,在美食云集的小贩中心内建立起口碑。

旧街坊不忘来光顾

陈理峰说,当时刚巧有一名同样当小贩的表姨丈,愿意分享烹煮鱼粥的做法,他们才能很顺利转型。随着鱼粥的生意越来越好,档口就改成全天卖鱼粥,不再卖糕点了。

随着职总富食客接管小贩中心,有关卫生环境和行政事务都交由这个社企打理,陈理峰现在可专心经营自己的摊位,也有心思去思考如何继续吸引公众到忠邦城。

大半辈子都在当小贩,陈理峰一直很关心小贩中心的经营和前景,常常为此劳心劳力。

她笑说,自己多年来纯粹是靠兴趣,“爱吃之余,也喜欢和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甜品”。

陈理峰说,现在购物中心林立,分散了人潮,小贩中心平常主要是年长居民光顾。不过,忠邦城的甘榜情怀,总是吸引已搬离的前街坊,不时回来缅怀旧时光和熟悉的味道。

作为义顺新镇的首个邻里中心,忠邦城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当年,第一代居民陆续从附近甘榜搬迁过来时,整个市镇只有一座组屋,即义顺5道第101座。

早上卖糕点晚上卖鱼粥 

到了1990年代,为抵挡附近新购物中心对邻里生意的影响,义顺第一邻区商贩联谊会召集整个邻区的力量,并在政府机构的协助下改造邻里,突显地方特色。此后,该区改名为“忠邦城”。

20190215_singapore_news_chongpang_5_Medium.jpg
王淑芬身为第二代小贩,已将“彩虹甜品”交给媳妇打理,自己退居幕后。(梁伟康摄) 

“有的结了婚,生了孩子,还是会找时间回来吃。他们的孩子,甚至是孙子,也成为我们的顾客。”

所幸,这段惨淡经营的岁月并不长。不仅是因为更多人搬入新镇,附近船厂和军营也给小贩中心带来人气。

小贩中心拥有56个熟食摊位,其中约三成摊位从开幕营业至今,它们大多已交给第二代,甚至是传到第三代。

令他欣慰的是,这几年的营业额比较稳定了,足够应付生活开销。“都做习惯了,就尽量做下去。反正女儿已开始工作,儿子也渐渐长大,他们有各自的目标,不太需要我们做父母的操心了。”

然而,他回家还不能真正休息,因为鸡脚还是自己腌的。他的妻子也在背后扶持,每天在家里帮忙准备配料。

这些年食客态度的转变,让郑进坤不得已调整烹煮方式。“现在的人都讲求速战速决。点餐时,不少人会问我,会等久吗?要我怎么回答?”

他还有一次砍鸡砍到手。因此,一些配料如鱼圆和斩好的鸡脚都是直接从工厂批发过来,而不是他亲手制作或处理。

如今,许多摊贩都是直接向工厂订购处理好的食材,陈理峰在烹煮鱼汤的每个环节还是坚持亲力亲为。

忠邦城巴刹与熟食中心于1984年落成,是政府在1985年决定停建这类“二合一”设施前,最后一批建成的小贩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