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其他华人社会早已熟悉的月子中心概念带至新加坡,对政府来说是个尝试,对业者来说是个商机,对消费者来说,是个“选择”,也很可能是个“奢华的决定”。我国的首个大型产后护理中心,最终会以何等面貌与价格示人,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是新闻中心记者 yuanyi@sph.com.sg)
上个月公布的《2018年人口简报》显示,我国整体生育率持续下降,从前年的1.20跌至去年的1.16,是近年来最低。这主要是因为去年大部分介于19岁至29岁的年轻国人,虽到了最佳生育年龄,却还是没有孩子。
大家常说“带一个孩子需要整村人的支持”,带一个初生婴儿,更是如此。儿女晚婚晚孕,受累的不仅是自己,也是父母。
两年前的一天,好不容易熬到腹中胎儿37周,上午还在庆幸宝宝终于不是早产儿,可下午一觉醒来羊水袋竟然破了。一阵不知所措后,我被匆匆送进产房,没过几个小时便产下宝宝。
出院后的第一周顿时进入一片“兵荒马乱”:家婆做饭;母亲带宝宝;丈夫忙里忙外。
因此最近收到消息,得知政府首次推出国有房地产供私人业者竞标,建设大型月子中心的消息时,我是举双手欢迎的。毕竟对新手妈妈来说,多一个选择总是好的。
我是幸运的,因为有家人从旁帮忙,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尽理想之处。例如因缺乏认知,用了不适合的喂奶方法,导致宝宝几乎饿了三天。那一星期,没人能一觉到天亮,直到月嫂来帮忙后,一切才稍有好转。
无可否认,报章不时爆出某某明星入住日均收费上千上万元的月子中心,加上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等地,不少月子中心名称中都含有“皇家”“贵族”等字眼,自然使得月子中心予人“非常昂贵”的既定印象。
那段期间在网上翻查照顾宝宝的资料时,不时接触到月子中心这个概念,当时多希望本地也能有个月子中心,只管住进去就好。
一切发生得实在措手不及。老公临时请不到几天假,我也还没交接手上的工作,就连月嫂都没完成上一家的陪月工作。而家中的婴儿床更是连包装都没撕,婴儿尿布、梳洗用品都还没准备。
除了钱的问题,陪月人工质量、中心保安、卫生水准等,也都是最终夺标的业者须考虑的重要事项。
事实上,与不少初为人母的朋友谈及此事时,大家都有同样的想法,但一阵乐观后,最终还是回到“钱”的问题。
所以除了金钱上的鼓励,政府针对国人抚育孩子所给予的任何辅助——增建幼儿园、提供更多托管服务,哪怕只是态度上的放宽,开始批准私人业者兴建大型月子中心,对许多没太多家庭援助,或是不愿劳烦父母,又或是住家空间有限,不便聘请月嫂的家庭来说,或多或少都是个喜讯,毕竟大家多了一个选择。
事实上,一家已在本地营业多年的私人小型月子中心,28天的配套收费便是从9500元起跳。
不仅如此,产妇也无须劳烦长辈,即可避免坐月过程中产生矛盾,也不至于因长辈操劳而感到愧疚。
月子中心最让我看中的,是它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照顾产妇和新生儿。有专人帮忙、教导如何照顾与喂养宝宝;专人搭配有助调理身体的月子餐;专人在旁解答产妇的疑问。
在本地,月嫂28天的收费接近3000元,若加上坐月期间饮食、按摩、婴儿用品如尿片、奶粉等方面的开销,综合起来有可能达四五千元。在家请月嫂坐月子已如此,入住月子中心还要加上住房费用、人工成本与利润等,一个28天的配套,保守估计也要6000元。
以我国去年受雇居民住户的人均工作月入中位数为2699元来看,月子中心根本无法走大众化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