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私人银行从业员,本文仅代表个人立场 tanlei@singnet.com.sg)
人生进入后半阶段,最重要的是“老友/老伴/老本”,曾经读过一篇资产管理人士对“老本”的分析,大意是说,在新加坡需要有100万元的净流动资金,才能够拥有相对比较舒适的生活。
这篇文章发表于2018年,然而投资界的人士都明白,回报年化率持续10%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根据过去30年的回报与风险模版,如果要将全部的资产单一配置到股票,并追求10%的回报,在市场最糟糕的情况下,可能会损失近50%的本金。这和退休后的投资,最重要的前提是维护老本是背道而驰的。
作者认为,这100万元可逐步分期投资在股票中,每年赚取10%的回报,然后每年提出5%即5万元为开销,另外5%继续投入在股票组合中。这样到了第10年,组合就可以接近180万元,接下来继续以5%的比率提款,每年就有9万元也就是每月7500多元的收入。如果能够符合公积金退休户头最高存款的要求,并参与年金计划,65岁后就能从公积金提取每月接近2000元的现金。这样加起来每月收入近万元且没有任何负债,将是一个比较舒适的状态。
公积金局已经宣布,将原本今年年底就到期的4%年利率政策,继续延到明年年底,但接下来它是否可以持续给出这样的利息,充满了未知。
2021年仍将是以海量资金追逐单薄回报的时代。要储存财富就得购买资产;而要维持现金就得承受钱不值钱的损失。投资是一个持续的修行,没有一个完美的方案,只有得失产生的必然,要能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须要常常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独立的思考,避免为任何一种乐观的共识付出高昂的代价。
为了寻找更多的收益以提供所承诺的回报,全球的养老金都在改变过往保守的作风,在私募股权、房地产、风险投资等领域增加另类投资的配置。然而这些资产投资期限较长,流动性也较低。养老金本来是承担着稳定市场的责任,但却在低利率的环境里,被迫提高了风险性。
如果坚持要在同样的前提下获取同样的回报,其中一个选择是拉长投资年限,同时将投资多元化。然而梦想是很性感,但现实却总是很骨感。不知道是不是许多人会和我一样,由于担心亏损从而愿意相信分散,结果在所买的一堆公司中,总是优先卖出了那些已经涨了30%却留下已经亏了50%的股票。就这样总是拔掉了花却留下了草,直到所有的股票都成了草。
从这个角度看,若自己不善于投资理财,将资金放入最权威的“老本”管理机构——中央公积金,以赚取2.5%到4%的利息,的确不失为一个较妥当的方式。当然,任何一个策略都会是双刃剑,获得4%年回报的代价,是丧失对资金的掌控权。
有人说初老有如下的症状——“逐渐淡出灯红酒绿的生活/开始向往退休后的人生/爱好中有一项是运动/旅游成为一种习惯/开始相信养生的必要/买以前不舍得买的东西/越来越不想改变,各种已经成为习惯的习惯”。
如今全球央行都在推行量化宽松,以超量的货币供应政策,尝试挽救疫情对经济崩溃的冲击,但这却将全球养老金体系推向了悬崖。持续的低利率将对养老金和保险体系造成严重的伤害,使得传统上把大量资产配置到债券市场的养老金举步维艰。
目前新元银行同业拆息已经跌到0.4%,在一个持续维持低利率的金融环境下,现金和低利息的固定收益产品,会被通货膨胀侵蚀“老本”,持有大量现金并非是最安全的保值方式。
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