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投资和技术合作上,马来西亚会持续扩大与中国的互动,但不放弃在战略、安全和防务课题上,与北京维持平衡甚至是遏制的策略。事实上,马哈迪近期多次宣称南中国海自由航行的重要性,也反对周边海域出现大量军舰,不会漠视北京试图在南中国海实现“中国版门罗主义”的态势。

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出席4月底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标志着马中关系经过一年的调整期,如今有望开启新篇章。马来西亚在政党轮替后,新政府要先清理纳吉时代给马中关系留下的畸型问题,才可以重启希望联盟时代的两国关系新页。与此同时,马哈迪过去两年对中国海外投资所引发的争议提出若干质疑,也对北京重塑和修正“一带一路”的举措,产生了一定作用。

在希盟政府时期,预料马来西亚对华政策有两个特点,一是战略与经贸上的分离,二是对中资增加风险评估,兼顾既开放又管理的两手策略。

作者是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助理教授

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马来西亚清楚意识到中国所带来的商业利益。马哈迪宣称,如果被逼选边站,宁可选择富裕的中国,而不是不可预测的美国,就表达了这种认识。但是,这并不表示吉隆坡会基于经济利益而靠拢中国,而是选择经贸和战略上分离的原则。

马哈迪敏锐地掌握到中国战略空窗期的压力,在外交博弈上采取主动和强势,表面上反复和矛盾,但吉隆坡与北京的博弈是局部和有限的,谨慎地划定战场,不挑战中国核心利益,重新为马中关系再定位。

一年前马来西亚新旧政权转移,新政府重作检讨和整顿中国在马来西亚的政商利益,可谓两国建交以来最特殊的一次。此前两国关系最大障碍,就是有图利纳吉之嫌的东海岸铁路项目,随着中国同意削减工程费用后重启,被视为马哈迪在外交上的重大胜利。

未来希盟政府相信会强化对中资的项目审核和风险管理,并有所选择,宜根据产业政策需要,接纳有利于技术升级和创造就业的投资,避免柔佛森林城市这类大型土地开发争议重演。在投资规模上,也得考虑社会经济的承受力,包括对新移民的管控。对中资在国安、环保、劳务、策略性并购、政治游说等层面,会作出更谨慎的风险管理。

习近平在论坛上提出,未来“一带一路”倡议要推动绿色、廉洁理念,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也宣称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标等环节,按照国际规则标准进行,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这个角度评议,马哈迪对北京重塑和修正“一带一路”的举措,可说是起到一定的作用。

马哈迪出席北京“一带一路”论坛时,在对方的主场上,就含蓄表达战略安全与经贸分离的对华立场。4月23日是中国海军建立70周年,习近平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几天后马哈迪到会发言,就选择南中国海自由航行的话题,又指船运流量增加会带来污染与油污,然后话锋一转,认为陆上丝路长期不受重视,应扩建铁路让内陆国家受惠。马哈迪的谈话,代表东南亚国家对北京扩张海权的担心,也清楚区分经贸与战略利益。

事实上,今年的“一带一路”论坛,北京尝试回应国际社会的各种质疑。近年“一带一路”遭受各方批评和压力,如果中共不作方向性的调整,这个计划恐难以为继,也削弱习近平在党内外的威信。所以今年的论坛,旨在抢救“一带一路”,提出一个修正版的“一带一路”,以回应各国包括马来西亚过去几年的质疑。

马中关系顺利过渡,是因为北京目前处于战略空窗期。习近平上台后,扬弃韬光养晦,以及未如西方所预期进行体制改革,使美国对华政策全面改观。“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任内最具战略企图的对外经略,但六年来过度躁进,决策粗糙,连续在多国引发政治争议。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已削弱“一带一路”能量,对极欲争取第三个任期的习近平而言,极须保住既有的“一带一路”成果,否则在党内外就面临窘境。

其次,马来西亚执政党也会逐步重建对待中国投资的共识或原则。作为开放的经济体,马来西亚没有拒绝中资的理由,但过去几年对中资的议论,撇开党派角力成分,一大关键是涌入的力度凶猛,又涉及基建、油电、港口等敏感领域;二是与政客王室的利益交换,都在体制内和精英阶层中引起关注。

马来西亚的外交政策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展现出中等强国的自觉意识,对区域课题具有倡议能力,可是在纳吉九年执政期间,却逐渐失去中等强国的威仪。马中关系经过一年来的调整期,突显马来西亚试图重建在东南亚的中等强国声望,在面对区域强权时,其实是有条件体现独立自主的对等原则,如何扭转弱势,与周边大国进行战略周旋。

中国纵使对希盟政府上台后,将北京在马来西亚苦心经营的政经布局提出挑战,也必须从外交理性和长期利益上审慎回应。如果反应过激,即使不将马来西亚推向美国,也会引起周边国家疑虑,为美国提供战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