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份的“互联互通论坛”上,安倍和容克的演讲中,也没有批评中国。但是信号很明确。例如,在强调“可持续性”的背景下,现实中存在着中国推出的无法持续的项目。

但是,除了亚洲外,考虑到更大范围的印度太平洋地区,甚至考虑到连结非洲和欧洲等地区时,只有一个选项则不能回应地区和需求的多样性。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是以亚洲为起点,最终连接欧洲的广泛地区的畅想。直白地说,就是“中国模式”的基础设施开发,为此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框架也已构筑完毕。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今年9月27日在布鲁塞尔出席了欧盟主办的国际会议“欧洲互联互通论坛”,并发表了主题演讲。以此为契机,日欧之间签署了以有关可持续的互联互通及高质量基础设施的日欧合作伙伴为题的文件。

其背景源自欧洲不断高涨,对中国“一带一路”的担忧。欧盟在2018年9月发表的“互联互通战略”中,作为“欧洲方式”提出了“可持续且全面,并基于规则的互联互通”。虽然没有指名中国,但是对中国的担忧还是很明显的。

(作者是日本庆应大学副教授)

日欧合作的基础是《日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和《日欧战略伙伴关系协定》(SPA)。这些协定本身,规定了在包含政治和安全保障的各种各样的领域的合作。不过,互联互通的合作被期待作为发展重点之一。

并列比较的话,欧洲和日本的方式明显很类似。

此次会议虽然是欧盟主办的国际会议,但东道主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的意图很明确,据说前提是“如果安倍首相来的话就举办”。可见该会议从一开始就瞄准了与日本的合作。

同时日本也提倡“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FOIP)倡议。该倡议并非是一定要对抗中国,而是考虑到与中国的合作。尽管如此,强调基于规则的秩序、互联互通、高品质的基础设施等背景下,与中国的做法存在差别化的意图显而易见。

以前,日本和欧洲之间,就如何对待中国,可以说存在对立的火种。两者之间存在着对中国认识的差距。日本在政治安全保障方面对中国有着强烈的担忧,而欧洲则侧重经济利益接近中国。但是,近年来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应对中国问题上,日欧合作的气势也高涨起来。

怎样才能将同处于巨大经济圈的亚洲和欧洲连接起来呢?陆路和海路都有不同的路线,连接方式也不拘一格。

但是,日本和欧盟的意图并不是在建设基础设施之际,强推“日欧模式”,重要的是发出“选项总是复数存在”这样的信息。

但是,这次合作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在本次政治协议的基础上,如何具体地实施。从欧洲后院的西巴尔干,从日本加深干预的非洲相关的小规模项目开始起步,或许是一个方案。如果不能得到具体实施的话,所谓的互联互通合作伙伴关系,也只不过是“画出来的年糕”而已。

因此,日本和欧盟联合提出的“可持续的互联互通”,重视的是“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对象范围包括数字、运输、能源和人员交流所有维度的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