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电影近年来佳作不断,像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醉美的一课》(Another Round),以及2019年被好莱坞翻拍的《酷寒杀手》(Cold Pursuit)等,常有出人意表的桥段和发人深省的思考。

乍看之下,杰克于伦霍尔饰演的《罪人》主角乔是个问题警察:工作敷衍,态度恶劣。电话里都能和报警者大吵起来,更不用说是同事啦。虽然充满矛盾,可他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却非常明显。这种性格让他官司缠身,被贬做内勤,当个上传下达的传声筒,剥夺了他亲临罪案现场排危除难的权力。

好莱坞标准化生产的电影就像麦当劳的汉堡包,能吃但绝不会好吃到吮手指。要想带来惊喜,只能依赖原版故事的精神内核。这也正是好莱坞在全球巡狩优秀剧本的原因。

当真正的危机出现后,乔的正义感被瞬间唤起,虽然自己被困在报案中心无法大展拳脚,他却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动用私人关系,擅自行动去救危助困。然而事态发展却让“自以为是”的他冷汗直冒,根据有限信息做出的惯性判断,其实与真相相差千里。

在我们断章取义地根据片言只语随意评价别人的善恶美丑时,我们是否想过被议论者的感受?名优阮玲玉的“人言可畏”还在耳中,我们就在《罪人》这部作品中目睹了偏见杀人。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偏见与执念究竟杀过多少人,其实我们根本就不知道。

主角醒悟因执念酿错

我们平日里认定一个人是“好人”,依据是什么?认定一个“坏人”又是凭什么?我们是否亲眼所见这个人的善行或是罪恶?还是人云亦云地想当然而已?

首先,场景设置。故事从头至尾就在911报案中心发生、发展、结束。几张桌子,几块大屏,再加上电话操控台。全片几乎没有外景,拍摄复杂度减到最低。

好莱坞靠外国剧本赚快钱

《罪人》就是部典型的好莱坞模式化产品:一切为了赚钱!

好莱坞在世界各地巡狩优秀剧本以重新制作,利用其全球市场的发行能力,赚取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回报。而趁着疫情“无情”扩张的Netflix等串流平台,实际上巩固乃至强化了好莱坞领军的英语影视对全球市场的操控及影响。好处显而易见,就是能更便利地观赏到海量作品。坏处呢?选项过多反而无从选择,无奈硬吞流水线生产的文化快餐,被“主流”意识明枪暗箭地改变思想……真的是见仁见智。

再次,节奏把控。开场以掠镜方式交代背景,接着以几个无足轻重的报警电话走过场。然后切入主线,加入干扰情节,回归主线,情节反转,点题收尾。情节的起承转合如教科书一般精准。标准化作业的剪接与后制,同样节省下大量制作成本。

其次,演员排阵。除了男一号杰克于伦霍尔,电影中露脸的角色基本都是背景作用。其他相对主要的人物则是通过电话献声,根本看不到长什么样子。片酬压力减到最轻。

冷酷的事实摆在眼前:自己头脑中的刻板执念酿成了大错!乔被吓坏了。直到这时他才幡然醒悟,缠讼已久的误杀官司,也是自己偏执地认为对方“该死”才造成的。一直对自己“不幸遭遇”感到愤愤不平的乔,在看清个人执念的可怕与可悲后,瑟瑟如冬日无助的寒蝉。

Netflix的10月新片《罪人》(The Guilty)翻拍自2018年的丹麦同名电影。擅长挖掘独特题材的好莱坞男星Jake Gyllenhaal(杰克于伦霍尔)早早下手取得该片版权并宣布亲自担纲,获得Netflix出价3000万美元(约4075万新元),可说是精于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