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市场逆风,本地今年新挂牌的股票绝大多数表现欠佳,纷纷跌破首次公开售股的发售价,最高跌幅逾36%。
卓星企业融资(SAC Capital)分析师麦敏媚告诉《联合早报》,新股普遍面对的问题包括缺乏可以跟踪的上市表现及业绩纪录,以及上市后扩大股本稀释每股盈利(EPS)和影响估值。
此外,它们大多数流动性不足,这也限制投资者的兴趣,难以有效定价。
另外,六只新股在凯利板挂牌,上市首日股价暴涨340%至0.88元的亮星控股(LS 2 Holdings),至今仍维持亮眼表现,星期三闭市价0.33元显著高于发售价65%。其余五只都跌破了发售价,跌幅介于2%至36.1%。
根据新加坡交易所的上市框架,在我国上市的SPAC有24个月的时间完成并购。如果符合条件,期限可以延长最多12个月。
FSMOne.com研究及投资组合管理部研究分析员林裕荣认为,整体投资环境影响新股表现。“随着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经济衰退风险加剧,股市今年来一直在挣扎。投资者转向价值股,促使许多股票下跌,尤其是增长股。”
因此,她对于SPAC跌破发售价并不感到意外。她说,随着全球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和风险增加,投资者采取避险策略,SPAC与科技业同步发展,两者皆遭受打击。
分析员:整体投资环境影响新股表现
不过她相信SPAC应该会有更好表现,如果没有完成并购,投资者到最后仍能以发售价赎回股票。
今年1月上市的祥峰科技收购企业(VTAC)是我国首只上市的SPAC。另外两家是珀伽索斯亚洲(Pegasus Asia)和诺得力士阿尔法收购公司(NTAA)。
基于科技公司估值的急剧回调和美国SPAC的表现,麦敏媚发现本地三只SPAC目前完成并购(de-spac)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太大进展。
林裕荣强调,SPAC具有很高的投资风险,“投资SPAC本质上是把钱交给投资经理,让他们投资一些未知公司,这些公司甚至可能还未出现”。
根据新加坡交易所的资料,今年上半年本地共迎来10只新股,当中四只主板挂牌,包括三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以及从扬子江船业(Yangzijiang Shipbuilding)分拆出去的扬子江金融控股(Yangzijiang Financial Holding,简称扬子江金控)。
上市以来,三只SPAC的交易价都跌破了发售价,截至星期三(6月29日)跌幅介于6%至7%。扬子江金控星期二收报0.42元,比首日交易闭市价下跌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