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临终护理服务最早出现于1980年代中期,这些年来由于获得民间团体的推动和政府的重视,因此在短时间内已有长足的发展。根据经济学人信息部的临终质量指数,我国在40个国家与地区中的排名,从2010年的第18位升至2015年的第12位。目前新加坡在亚洲排名第二,仅次于台湾。
《联合早报》昨天报道,受冠病疫情影响,各家医院的探访条例时紧时松,而且也严格限制人数,不少临终病患担心若住院,可能得孤独离世,因此选择留在家中,接受临终疗护,在家人陪伴下安详辞世。
当然,不少人相信也会选择先住进护理设施,直到确知临近命终时才转移到家中。据本地主要临终服务机构之一的HCA慈怀护理的数据,在2017年至2019年,每年有约51%至52%的病患选择在家中过世,去年则增加至58.6%。
卫生部长王乙康前天出席由新加坡慈怀理事会主办的2021年新加坡临终护理研讨会时也透露,过去10年,本地有超过2万7000人安排了预先护理计划,这个人数还在持续增加。这显示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预先为病重情况做好护理安排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文化因素,在生前谈后事仍然是许多人的忌讳,许多人因此也无法好好安排自己或亲人的身后事,这是须要改变的。因为这是做好善终准备必须跨过的第一道心理障碍。近年来,这种传统的忌讳和旧观念已有逐渐改变的迹象,因此,临终护理的概念也获得越来越多人的接受。
除了一些个别案例,如与家人不和,一般年长者相信都希望在生命尽头得到善终,也就是有家人陪伴,走完人生最后旅程,而在溘然长逝时,亲人也能随侍在側,亲视含殓。如果在风烛残年罹患绝症,或是老年痴呆,无法自理,人们也希望能得到亲人的照料,在家终老。
临终护理设施近年有所增加,但是否赶得上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值得政府密切关注。如何确保这类设施的收费是一般人负担得起的,也是重要一环。这需要结合政府和民间的力量。目前,很多慈怀设施是民办的,政府未来肯定须要在这方面作更大的投入。政府在2012年就已拟定全国临终护理策略,包括培训合格医生与护理人员,相信我国的临终护理和其他医疗领域一样,必能逐渐臻于至善。
2021年12月11日
王部长也强调,我国必须更注重改善慈怀疗护这一领域,以满足本地人口迅速老龄化的需求。的确,根据我国人口趋势预测,到了2030时,每四人当中就会有一人年届65岁或更老。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一代都已步入老年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老年人常见的病症,包括绝症和老年痴呆。因此,原先以癌症晚期病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临终护理,现在也已扩大服务涵盖面。
所谓临终护理,主要是帮助临终病人控制好病痛,尽可能得到较好的护理,改善他们的生活素质,知死亡之将至,能直面死亡,同时过好剩下的每一天。这也包括协助病人的家属更好地应付和管控情绪,培养正确心态,把迎生送死当作生命的必经过程,等同视之。
虽然理想的安排是居家护理,由护理机构提供定时登门护理服务,但由于传统大家庭早已分化,一般年轻人婚后都申请组屋自组小家庭,老年夫妻和家人同住者已越来越少,也不是所有家庭都请得起帮佣,因此,临终护理的最大需求应是护理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