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店同小贩中心和巴刹一样,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组屋区的居民,让他们就近获得价廉物美的熟食。现代人家庭规模变小,单人住户数目与日俱增,不易在家设伙食,居民一日三餐外食的概率越来越高。因此,熟食涨价的影响面必然变大。作为服务居民生活便利的咖啡店,如果无法继续提供价格合理的熟食,在当下通胀的大背景下,必然对中低收入群体造成冲击。

义顺81街第848座一家咖啡店近日以4000万元易手,尺价高达9361元,远超过一些乌节路大厦6000多元的尺价。刚在今年4月,淡滨尼21街第201座的一家咖啡店更以4168万易手,尺价约6411元,同样达到乌节路的水准。邻里组屋区咖啡店接连以高价转手,引发了舆论热议。这个现象如果成为一股趋势,对民生的影响不容低估,值得当局和社会大众关注。

所谓在商言商,纯粹从自由市场价高者得的规则审视,餐饮集团根据自己的需要竞标咖啡店,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地方。毕竟市场供需率决定价格的高低,如果有利可图,商家之间的买卖必须得到尊重和法律的保护。然而现代社会高度复杂,许多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关系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领域,市场逻辑不能是判断曲直的唯一标准。

食客仅是受影响的一个群体,另一个群体是在咖啡店营业的小贩。他们如果难以消受新业主把租金大幅度调高,只能被迫搬迁到其他地点营生,或者干脆结束营业。一些美食或手艺恐怕会因为失去熟客而就此失传。新加坡刚在疫情期间,成功申请让本地小贩文化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有历史的小贩因高店租停业这一遗憾,相信会让国人难以接受。

2022年6月20日

同样的道理,天价咖啡店自然不属于组屋邻里。咖啡店既是商品,但同时也带有公共品的性质。根据自由市场的商业和资本逻辑,天价转手费没有问题。餐饮集团或是为了在通胀环境里保值,高价收购咖啡店,或是为了提升属下所有咖啡店的资产价格而这么做,反正自有其道理。但是,从民生的角度看,天价咖啡店显然违背了服务居民的初衷。

例子之一是地铁公司从股票市场除牌的做法。按照商业逻辑,地铁公司确实为股东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但是,作为服务千万市民出行的公共服务,地铁公司为盈利而削减维修经费的做法,最终导致了一年内两次影响深远的大瘫痪。商业逻辑因而最终必须让位。最新的例子是政府推行的黄金地段组屋计划。计划的用意非常清楚,就是保障社会公义,不让富人垄断优质地皮,使所有国人都有机会居住在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段。

由于全球正进入一轮通货膨胀,而且短期内似乎看不到减缓迹象,本地百物价格腾涨,民众生活压力加大,作为贴近民生的咖啡店相继高价易手,难免会引来会否加剧熟食价格水涨船高的担忧。过去的经验表明,一旦咖啡店装修翻新,业主随后必定提高摊位的租金,摊主也只能把增加的成本转嫁给食客。如今咖啡店以远超过乌节路尺价的情况转手,消费者必然要承受熟食起价的后果。

既有的咖啡店已经作为商品在市场自由流通,政府不宜直接介入。但民众的生活负担同样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政府有必要确保咖啡店、小贩中心等服务居民的初衷不遭市场规律扭曲,作为独立业者的小贩生计不会因为集团带有垄断性质的操作而受到伤害。地铁公司和黄金地段组屋计划的例子证明,在市场和资本逻辑供需定价之外,一些攸关公共善的事物必须是无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