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数码发展及新闻部的解释,政府内部不再认为身份证号码应该属于隐秘的个人信息,也正准备在明年展开宣导工作。Bizfile平台抢先让新功能登场的举动,不但打乱政府原先的规划,也造成后果严重的错误。当局在这个问题上陷入被动,仓促之间无法对社会进行有条不紊的政策呈现与意见收集,也因为事件的复杂与敏感,难以详尽解说,结果成为话题。数码部为此向社会道歉。
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隐私的重要部分,已经是社会普遍的认知,也是大部分国家至今奉行的政策,正如媒体访问的一些网安专家指出,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结合其他资料,就可能带来网安隐患,全球共识是公开这些号码会增加数据滥用的风险,其他资料如生日和住址比身份证号码更容易获得。人们的疑虑是,过去不成为隐患的个资,在必须高度重视网安的时代,如何获得更好的保护。在这方面,新的政策必须照顾新的情况,是理所当然的,但必须让民众充分理解。
民众对身份证号码不再属于个资和隐私的观念感到错愕,或许也是因为《个人资料保护法令》在2012年分阶段生效后,连续宣导所建立的认知十分深刻。年长读者应该记得,在那之前,填写身份证号码资料在本地原本相当普遍,很多幸运抽奖或访问办公大楼等场合,都会要求填写,甚至包括住址,有人因此认为,后来的个资法把身份证隐私化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带来“错误的安全感”。
然而,那个年代的网安问题并不严重,个资法的出现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进步。现在网络犯罪猖獗,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应该是法律和企业关注唯恐不及的课题,撤除一项个资保护,会不会带来更多隐忧?或许政府可以利用这个公众意识聚焦的机会,开始逐步释疑。
会计与企业管制局(ACRA)网络平台Bizfile被公众发现可以根据英文姓名查找到个人完整的身份证号码,近日掀起热议,许多民众表达高度关切与困惑,当局决定暂时撤下这项功能,重新检讨并更新平台。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PDPC)星期六(12月14日)也指出,在完成业界和公众咨询之前,不会进一步修改现有的指导原则。
政策与时并进加以更新是正确的,但身份证保密与否的问题,与社会普遍认知乃至全球共识存在差距,事发突然,引起社会惊愕与疑虑无可厚非。政府下来在开展公众教育的同时,也应倾听企业与民间的心声,特别是网安专业领域人士的意见。只有健全的政策与安全保障,“解除隐私”才不会被视为倒退,也才能改变国人根深蒂固的想法,确保个人懂得保护自己,公私机构能遵循新的法律规范,免除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风险。我国有不少年长者一直在努力适应日新月异的数码世界,还有许多中青年人依靠互联网取得信息、娱乐与购物,大家的网络安全都很重要。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政府机构如公积金局和私人机构如银行等,早已建立更健全的个资保护措施,在验证时除了需要身份证号码,也包括个人电子政府密码(Singpass)乃至脸部认证和一次性短信密码等双重认证,因此单凭身份证号码和姓名,或许不容易达到滥用目的。但除了严谨的大机构,身份证若不再是隐私,仍然牵涉极广,是否意味着其他机构或企业对个人身份证号码不再须要保密,也可自由索取,任意披露?新政策有怎样的规范,应该在今后的宣导中充分解释,逐步消除困惑。
按照政府一贯作风,如果本来规划了一年甚至更长的宣导期和意见收集,应该已经准备了相对完善的法律框架和理据,在宣导过程中也能把这几天民间爆发的大部分疑虑逐一解释清楚,包括对个人和企业机构的新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