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那一天,我们的后代是否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香蕉人”呢?
现在新加坡各族群在家里几乎都用英语沟通,这种现象在华族尤甚,祖父母以半生不熟的英语跟孙辈沟通,已是见怪不怪,但当三代人一起出国旅游时,在外国人面前如此交谈,难免会出洋相。当华文水平江河日下,华文报章、电视、电台的读者、观众和听众日渐减少,到时各华文媒体也将面对生存的问题。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我们华族对自身的母语会不屑一学呢?
现在中国也算是一个经济强国,不是也有不少中国公司迁移到我国吗?但现实是目前英文还是一个比较能够与世界接轨的语言。中国公司在我国落户,或许也是希望借助新加坡的华族文化基础与人们的英文能力,试图与西方世界沟通。
读了《联合早报·交流站》于3月29日刊登的凌庆荣读者投函《无奈务实接受华文发展趋势》以及4月2日陈杰盛读者投函《母语,您还好吗?》我想表达一些感想。
或许这和华人普遍有的向“钱”看的务实心态有关。记得在1970至1980年代,日本崛起时,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数一数二,当时有多家日本公司到新加坡落户,很多新加坡人纷纷急着去学日文,希望能够在这些公司求得一职,能说一两句日语必定会占优势。
现在,科技、商务、贸易、媒体等多方面,都还是以英文为主要的语言,华文还有什么优势?在家不用,在外的用途更少。其他族群,即使受英文教育,还是积极保留自身族群的姓名。反观华人,许多都选择把自己的中文姓名冷藏,以洋名取而代之。这样下去,再多一两代人的时间,不只华文华语程度低落,可能就连注册新生儿时,也只有英文名字,顶多只保留了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