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次文化的追星行为,本身固然有不少弊端,但若能正视它原本偶像崇拜的天然需要,在引导青少年如何避免走上歧途方面,相信还是有积极的意义。当然,青少年自身若有足够的反思能力,也能让这个活动产生正面的效果。
青春期是一个人开始建立个人身份意识的关键时刻,在这个重要年龄段的普遍行为,就是模仿自己所欣赏的人物。在流行文化不发达的年代,这类偶像崇拜可能是作家,或是文学作品里的人物,也可能是生活里遇到的长辈。
由于社会越来越富裕,加上互联网和社媒普及,让青少年追星变得更容易,也形成一种不容忽视的次文化现象。当中的利弊见仁见智,从今日的投稿不难发现,具有反思能力的青少年也意识到问题所在。
流行文化的普及,让被资本华丽包装的音乐或体育偶像,更容易触及青少年这个高消费群体。这也让原本很个人的偶像崇拜,变成一种无意识的集体行为;偶像崇拜原本所隐含的积极因素,也容易异化为对某种潜意识宗教需求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