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乃国家培育人才之场所,其目的不在培养职场员工(那是职能培训机构的责任与目的),而是在培育具有世界观、价值观、多元思维、独立人格的个体。一个人在接受了大学教育之后,应当具有改善社会、改善世界,乃至改善人类文明的使命。
就本末来论,知识为本,技能为末,所以两者并不矛盾。一般认为,过去的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而面对当代世界局势的转变,教育已趋向实践与经验的技能培养。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教育学者约翰·杜威(John Dewey)已提出“体验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的概念,强调实践与经验的重要性。然而,他也告诫教育工作者,尽管教育要合时宜地做出改变,但过去式的教育并非一无是处。他在提倡“体验教育”之余,仍不断提醒,知识的传授与学习的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
正如庖丁向文惠君展现其神乎其技的解牛术后说的,“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译:我所追求的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已经超过技术的层面了),技能或能解一时之难,但若要寻求长远解惑之计,扎实的知识基础还是必要的。
如果重技能而轻知识,国家人才则多为“匠”而少为“师”,国民整体素质无法显著提高,国家又如何取得显著发展与进步呢?因此,作为培育国家人才的大学不该矮化自身层次、亵渎自身精神,避免过度市场化而向技能教学转型。
政府的上述举措,在某个程度上形成国人“大学教育无用”的观念,而教育的过度市场化,更迫使大学课程转向实用,从“学术”转而以技能为主导。长此以往,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在规划新加坡未来经济发展的总蓝图中,技能可说是一个关键词。近几年来,政府在各个领域都不断强调技能的重要性。从“未来技能”到“技能创前程”,这些口号式的标语充斥每一个国家发展领域。毋庸置疑,强调培训与提升技能以提高生产力,从而带动经济增长是国家发展的主要途径。
在未来的职场上,掌握与运用职场技能仅是其谋生的层面,贯彻大学教育精神,才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履行的责任。因此,大学教育的层次肯定要高于技能培养;大学教育应本于知识,而高于知识。
尤其现今处于科技时代,知识与信息弹指可得,更容易使人忽视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毕竟,知识的便于获取与个人知识的掌握与储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百科全书已承载丰富的知识。但难道在个人书架上摆放一部百科全书,就显示其学问丰富?“书到用时方恨少”,说的正是在面临问题时,知识的缺乏常使人陷入无奈的困惑之中。知识为体,技能为用,无体则何以为用?
如果重技能而轻知识,国家人才则多为“匠”而少为“师”,国民整体素质无法显著提高,国家又如何取得显著发展与进步呢?因此,作为培育国家人才的大学不该矮化自身层次、亵渎自身精神,避免过度市场化而向技能教学转型。
约翰·纽曼(John Henry Newman)在《大学之理念》(The Idea of An University)一书中强调:“教育能让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以上所论,大概就是古人所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例,都需要“一门深入”的扎实知识储备不可。
广义来说,教育包含知识与技能。根据词典解释,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也指学术、文化或学问”。技能则是“掌握和运用技术的能力”,而“技术”也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实践总结而来的,所以知识与技能之间存在一种本末、体用的关系,即技能由实践而来,而实践的基础是知识;知识是技能的后盾,技能是知识的延伸。
教育乃经国之大业,攸关国家之未来。所谓“百年树人”,教育所关乎的应当是人的整体培育,而非仅其谋生技能之培养。“养”和“育”二者是有分别的。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虽然所指不同,但也道出了“养”的本质,即满足人的生物性需求。
大学教育本于知识而高于知识
知识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健全人格的关键。无论时局如何改变,人类文明的进化、人类社会的进步,靠的都是世世代代人类所积攒的浩瀚知识,这是不变的定律,不随个人意愿而更动。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知识启蒙于小学,而完善于大学。
近来新加坡政府为矫正“文凭挂帅”的歪风,试图淡化文凭至上的观念,调低过去求职以拥有大学文凭为标准的门槛,不时发出大学教育并不能保障个人成功的论调,更呼吁大学教育配合市场需求,转以技能为主导。
人除了生物性,也有其精神性与社会性(即孔子认为“敬”是两种属性的根本)。“育”即针对人的精神与社会属性的培养,而只有通过“育”,人才可成为完整的人,也才可能树立起完善的人格。因此,技能所保障的,是人作为生物的生存可能,是物质性的,若以技能为培养国家人才之主要途径,则日后我们将可能面对的是更大的人道与人文危机。
但技能能否决定未来,甚至是否能保障个人“创前程”,是值得商榷的,尤其眼下技能“培养”似乎已逐渐成为国家“教育”的代名词,技能也似乎已成为知识的反义词,我们更有必要从教育的实质与目的,冷静审视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辨析其中的是与非。
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Richard Charles Levin)在《大学的工作》(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一书中提到:“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因为“大学教育的核心是通识”。
教育课题
所谓“一技傍身”,技能确实能给人带来生活上的保障。尤其现今市场经济的需求,技能更显重要。然而,在强化技能培养的当儿,我们必须清楚认知知识与技能的本末和体用的关系,并清楚意识到,越是要加强技能培养,就越要巩固知识基础,而两者的高度结合,才是培育国家人才之门道。
作者是前教育工作者,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