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中国长期合作的基础上,新加坡政府应该探讨如何凝聚亚细安十国集团的力量,期待借着大湾区的势头,强化亚细安区域与中国的合作共赢,并且联通印度,进一步带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建设。

中国政府近来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日前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2022年形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于2035年实现大湾区内市场互联互通,确立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并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

首先,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稳定,金融体系成熟。新加坡政府自1965年建国以来,善用作为国际贸易港的优势,通过种种优惠政策、管理革新,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建构起领先全球的国际贸易枢纽、国际金融中心。随着大湾区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将鼓动大陆企业奔赴香港上市,对于大陆企业走出去和外资进入大陆提供契机。新加坡的金融经验对于大湾区的金融体系建构,相信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粤港澳大湾区有“世界第四大湾区”之誉,于2003年初具雏形;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提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也称“9+2”经济圈。配合“一带一路”发展框架,区域合作发展进一步深化,在2016年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面对大湾区的强劲势头,新加坡企业应把握机会,加入到大湾区的投资与建设之中;特别是有规模的新加坡企业,应该多与大湾区的企业合作,在大湾区设立分公司、分社,让新加坡企业落户当地,以便开拓更大的市场。新加坡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处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要冲,中国的海上贸易有80%份额都会经过新加坡门前的马六甲海峡。

大湾区的整体部署与建设,比如城市发展、基础建设等,以及针对区域内各自城市的优缺点进行整合联动,整合区域内城市群的金融、科技创新及制造业的优势,进而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湾区之一,这一愿景将能有效吸引外资企业的投资,并提升国家竞争力,并在多个领域为外资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

从城市构成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拥有广大的经济腹地,以及香港、深圳、广州等港口群;而珠江流域沿岸城市的产业链蓬勃多元,经济开放度大,经济活力强,是中国发展蓝图的重点战略部署之一。

本文拟从粤港澳大湾区来浅谈新加坡的机遇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2018年亚洲博鳌论坛上,综述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与优势:“一二三四,一个国家、两种体制、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在一国两制下,以该区域的三个不同关税区、三种不同法律体系、三种不同的货币,并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核心城市;同时也体现其发展的难点所在。

新加坡的教育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地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育制度相当成熟,教学品质极高,也极为重视孩子的全方位教育,能够兼顾不同专业领域的需求。新加坡的中小学教育主要以英语为媒介,对于接轨世界、走向国际化具有很大优势。高等教育方面,新加坡的大学水平很高,世界排名也相当靠前,与许多世界顶尖学府比如耶鲁大学、杜克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等都有密切的合作。深圳、广州高校密集,且教育资源丰富,也是新中两国可以关注发展的一大领域。

新加坡长期与中国保持密切合作,新中两方在广州的中新知识城,是两国间跨国合作的又一项标志性项目。中新知识城于2012年奠基,于去年升级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它以知识经济为创新模式,通过引入新加坡的管理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汇聚高端产业与人才,并打造一座经济、人文与生态高度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如今中国加大对大湾区的投入与发展,新加坡更应认清本身的优势,在大湾区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湾区这一宏大的发展蓝图,必然会对新加坡产生影响。首当其冲,肯定在于人才的竞争上。中国发展极为迅速,在各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国内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比如大湾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7%,且金融、创科、制造业、产业链、交通基建等日渐成熟,是人才市场潜力巨大的竞争对手。大湾区的进一步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引进高端人才、技术专才,尽管新加坡在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位居世界前列,但势必受其影响。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荣誉创所所长、新加坡国立大学兼职教授、南洋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其次,新加坡重视创新投入,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六,聚集了许多跨国高科技企业,于新加坡设立研发中心,高科技产业发达。大湾区着重科技发展和创新,特别是深圳也同样汇聚了许多顶尖高科技企业,两者在未来的发展与合作中有很大的空间,能相互借鉴、互惠互利,比如生命科学、电子、半导体、医疗、人工智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