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对课外知识也极为重视,尤其是音乐领域。当时养正的铜乐队颇有声誉。值得一提的是,举世闻名的音乐家冼星海,也是养正校友。冼星海在六岁时随母亲来到新加坡并在牛车水定居,因家境贫苦而以半工半读的方式申请入读养正,寄宿在校并负责管理摇铃,直到高级小学三年级毕业为止。
我和达旋同样毕业于坐落牛车水的养正学校。养正学校今名养正小学,于1905年创办,初名养正学堂,是英殖民地时期建立起来的华人民办小学,建校至今已逾百年,历史悠久。
(作者是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客座教授)
比如世界知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所言,东西方教育各有所长,东方教育按部就班,强调考试、稳打基础;西方则重视渗透式教育,鼓励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在现有教育制度下,更宜将东西方教育相配合,必能对培育人才、作育英才产生有利的助益。
新加坡的中小学教育制度卓有成效,主流是以英文为教学媒介,特别着重科学数理,强调与国际接轨,考试体系等也完善成熟。尽管如此,也依然有补充改进的地方。
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养正也开设半日学班,让在英校就读的学生,在课后学习华文。养正倡导有教无类,也开办夜学,让贫苦小孩及失学少年有机会接受教育,特别是在二战后到70年代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成立之初,养正便吸引了大量华人子弟入学就读,非常成功。当时的养正与广州岭南大学有着密切联系,比如掌校二十余载的林耀祥校长,就是在1917年得到岭南大学推荐到养正任教,以后还主持了岭南大学专为华侨子弟升读中学而设的华侨学校。除了林校长,学校还有多任校长如刘立夫、吕伟觉、骆汉昌、龙学藩、黄立通等人,也都来自岭南大学;老师就更多了。
最近冯达旋教授新书China's Millennium Transformati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中国千纪转型:一带一路倡议》)正式发布,感触良多。
如今的养正小学,更是要继续百年积攒下来的深厚底蕴,既要重视双语,也要在注重科学技术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对于文科语言、人文学科的兴趣。养正文科数理并重,有着辉煌的历史、杰出的校友,养正校友会可以发挥更加大的作用。
养正是一所民办小学,注重华文教育。在我上学的年代,很能体会到林校长对华文的提倡和鼓吹。他经常主办华文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校内还设有布告板,以张贴学生优秀作文。
冯教授是新加坡长大的杰出华人代表,成就非凡。他是一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曾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副校长、台湾清华大学资深副校长、澳门大学全球事务总监兼校长顾问,常年在美国、新加坡、台湾、澳门等地讲学。
随着后来的市区重建以及华文教育日渐式微,养正生源日益减少,也在70年代响应政府语文政策,开设华文和英文的双语班级,并在80年代与直落亚逸学校、柏城学校合并,但还是无法改善学生人数减少的问题。直到1988年,养正搬迁到实龙岗成为一所政府小学。
也正是此时,他得到区健夫所赏识而选入铜乐队,并凭借自身音乐天赋和刻苦耐劳,成为乐队指挥。他在养正踏出音乐路上的第一步,于此接受启蒙和熏陶。这段经历对冼星海往后之音乐创作有深远的影响,日后写下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以及脍炙人口的《在太行山上》和《夜半歌声》等名曲。而音乐之外,养正也注重体育、美术,校内健儿在校际运动会里屡获佳绩,摘得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