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面临着许多看似无解的心理难题:无法信仰,不知道应该相信什么;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因而也找不到幸福感;接收信息过载,让人无所适从;欲望过剩,心中杂念丛生,无一刻停息。现代都市里充斥着人们的焦虑、苦恼和烦闷。

心学不是悬浮虚空,堕入空境。恰恰相反,心学要求时刻在事上打磨。没有离开事的理,也没有不对应理的事。知和行不能分开,必然是一体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心学要求坐知立行,一有心得辄行,而不是左思右想,最终什么都不干,干脆放弃。

致良知。心学认为人要时刻体认自己心中的良知。良知人人皆有,良知无所不知,只是被情绪、世俗观念等遮蔽了,故王阳明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那么要如何去掉心里的杂念?心学认为首先要通过正心达到诚意,通过格物则能致知。

当然对普通人来说,不一定都要立志成为圣人,只要立下一个适合自己的志,然后勿忘勿助,总有一天它会长成参天大树。刘备所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之”即为此理。

心正则意诚,才能无阻滞地体认心里的良知;人在格物(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掉心里的杂念,正念和良知才会浮现。在王阳明心学看来,格物致知的“知”即为良知。

立志。心学认为人人皆可为圣人,只要人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每件事上磨砺自己,就能成圣。立志做圣人,则圣人至矣。这其中的关键是立志。志向如幼苗,要不断地给它浇水,但同时还要“勿忘勿助”,即所作所为要自然随性,不刻意追求,但也不忘其志。

明朝一代大儒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被贬谪至贵州龙场后,王阳明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并开创了心学,把儒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时至今日心学仍然不减其光芒,为世人所仰慕和推崇,成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为什么现代人“听过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一是没有立志,或是立志不坚定,则行动就没有了驱动力;二是知而不行,只当个道理来说,而没有切实去躬行;三是不时时致良知,心里刚闪现的一点“良知”又很快被种种情绪杂念所蒙蔽了。这也提醒我们,不管多好的道理,如果不积极进行知行合一的实践,那么也很难对人起到指导作用。

作者是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阳明的心学还有很多内容,不能在此一一列举,但其中最重要的关键是,人要善养自己的本心,这与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亦可相互印证。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知行合一。知而未行,不是真知;行而不知,终究可惜。西方现代哲学认为人的存在就是他的行动。不存在静止的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能在个人与世界、与他人的互动中,在处理事物时的行动中呈现出来。西哲在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看法上与心学高度共通。

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学认为事物的真理不应到外界去寻找,而应向内,在自己的心中寻找。如果保持良知清明,则心中的“理”就能给予每个人指导。这与西谚的“follow your heart”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人心中的良知,就是最大的天理,不必外求,而应时时内向拷问自己内心,就会得到答案。心学鼓励人自主赋予生活意义,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

其实,这些问题并非现代所独有,古人也曾经面临过类似的心理问题,而很多心理和认知上的障碍都可以用到王阳明心学的指导。就王阳明心学的精要而言,心学对现代人有如下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