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国家的问题容或有相似之处,但国情各异,处理本国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能盲目仿效。以美国为例,虽然社会科学很发达,有关种族问题的理论和学说也很多,但社会没法达致共识,共和与民主两党两党各说各话,各执一端,在处理种族课题的实践上是失败的,只能作为我们的反面教材。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

再说那两个邻居,矛盾看来是因为宗教习俗导致的。那个华族妇女相信是忍受不了印度邻居祭祀时的铃声,因而故意敲锣“反制”。这种邻居矛盾也不是警察可以解决的。实际上原可通过互相沟通来达到相互谅解,如果事主本身无法解决,也可由居民委员会之类的基层组织帮忙斡旋和调解。

在新加坡的早期历史中,这类事件尤其多。但在过去几十年来已逐渐减少,虽然过去一年来比过往有所增加,极可能是由于冠病疫情的压力,过去这类事情很可能就是由当事人幕后解决,但现在有了社交媒体,就广为流传让更多人知道。

人类社会比其他动物复杂得多,不同群体的分别也非常繁复。除了种族,还有宗教、语言、地域、文化等等的差别,而这许许多多的差别又是极其难以调和的,想彻底消除更不可能。看看历史比我们悠久的国家,包括自诩为种族熔炉的美国,历经两百多年,种族课题仍然根深蒂固,种族情绪也一触即发。所以,对于种族融合,我们首先不应存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想法。

日前,财政部长黄循财在一个讨论种族课题的线上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就这么说:人的自然本能,是找和本身最近似的聚在一起,而与其他人保持距离。简言之,就是上面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虽然同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城市,住在同一个组屋区,人以群分还是无法完全避免。如果听其自然的话,可能就会回到以前各族分别聚居不同地域的情况。

现在,让我们如实地来看上述那几起事件。以那位理工学院讲师的个案来说,不仅大多数华族同胞否定他的言行,相信很多人也感到错愕,这个时候怎么还有如此偏激的人?但这一个案的发生也提醒我们,尽管种族关系总体上已更加和谐,个别或少数偏激的人还是有的,而且各族都有。

事情发生了,就必须如实处理,不宜马上联想翩翩,把孤立个案当作普遍现象,乱搬理论,甚至乱扣帽子。其次,也许我们必须认识到,像这样的个案,单单报警处理也是不够的,我们还得设法了解一下,为什么这个人有那样的言行,并加以适当辅导。

其次,我们也必须如实的处理每一个个案,也即是不能把所有涉及不同种族的个案都笼统的归类在一起,而须按每一个案的性质,精准处理。

过去半个世纪的种族和谐与社会安宁,或许让一些人以为种族差异已经消失,这当然是美丽的误会。近期所发生并在社交媒体上传开的几起涉及不同种族的事件,正可提醒我们种族课题仍然存在,不能轻忽。

我们应该相信黄循财在上述演讲中多提到的一点:政府始终密切关注跟踪所有涉及种族和宗教的事件,因为深知其敏感性。而政府的追踪记录显示,种族事件不是新近才有的事。

首先,上述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如今有了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其次,是有人对这些事件做了过度的解读,或是已预设结论,并把每一起无关联的个案都列为“证据”,如认为新加坡存在所谓结构性或系统性的种族歧视(歧视少数种族),存在“华人特权”,甚至还联想到华人沙文主义可能因中国崛起而重新抬头等等。

新加坡是个高度复杂的社会,我们原本就有种族、宗教、文化、习俗、教育源流、地域背景等等差异,近年来更有来自四方八面的新移民和公民外国配偶的差别。我们的建国历程短浅,更应认识到种族融合不可能一步登天,而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种族相关课题。

必须说,这些涉及不同种族的事件,不管出于何种原因,都应受到重视,也须及时查办,依法处理。但我们不应见树不见林,以偏概全;其次,也不应该动辄上纲上线。我国政府从建国那一刻起,就已誓言要建立一个种族平等的社会,数十年来也一直努力不懈履行承诺,因此,对种族、宗教、语言和文化等课题始终非常敏感。政府推行的诸多相关措施容或有缺点,可以讨论,也可以提出改善建议,相信当局也乐于聆听。

我们不妨从黄循财的演讲提到的个案谈起:一、一名55岁印族妇女在户外进行快步走运动时,因没戴好口罩而被华族男子涉嫌以带有种族侮辱的字眼辱骂,并在争执过程中被踢伤;二、一名义安理工学院华族讲师当街辱骂一对跨族情侣;三、一名华族妇女在印族邻居进行宗教祭拜仪式摇铃时,故意敲锣干扰;四、一名马来族妇女在巴士上辱骂一名印族妇女。

不料事主把一些无关者也牵扯入内,节外生枝,并将事件定性为种族主义,致使人协决定取消会面的安排。这一果断的做法是正确的。事件本来就只是因为制作公司贪方便,从网上找到一张现成的婚照来依样制作模板,却也立即被贴上种族主义的标签。个中曲折,令人玩味,也值得注意和研究。

吴俊刚专栏

由口罩引起的个案,男子对女人动粗当然不对,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也必须弄明白才行。男子从要对方戴上口罩,到双方发生肢体冲突,中间到底还发生了什么?搞清楚了应该有助于使双方达致和解,冰释前嫌。如果只由警方处理,也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至于那位马来女士,为什么无端咒骂那位印度女士,我们也不甚了了。她虽然在法庭承认过错并被判了监,但问题就此解决了吗?

此外,一些可能影响邻里和谐相处的做法,也是可以设法调整或改变的,比方我们的回教堂就改变了从前在祷告时间,用户外扩音机广播的做法,华族早年在农历新年燃放爆竹的习俗也改了。多元种族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互相体谅和妥协。这类邻居矛盾,也不应一下子就归类为结构性的种族歧视。同族邻居因宗教信仰不同发生矛盾也是有的。

中国有一本古老的书《易经》,其中有两句: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一般的解释,是同类的人和物会自然地聚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群体。后来渐渐简化成了“物以类聚”这个成语。由此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已从生活中观察到这个现象。今天人们在热烈讨论的种族课题,其根源也就在此。

我们不能幻想有什么可以完全消弭种族差异的灵丹妙药,或者天真烂漫地以为,套用个什么外来理论,或者模仿某些外国的做法,就能一举破解所有的种族问题。

另一值得一提的个案,是一对马来新婚夫妻的婚照,被放大制成站立牌板(目的是供人作为拍照的道具),要以此庆祝开斋节,结果却引起事主(婚照中的新人)的不满。人民协会很快就此事道歉,并安排好和事主面谈。

上述各起个案彼此并无关联,但却凸显种族课题依然敏感,要公开讨论而避免失控并不容易。如今有了社交媒体和各种外来学说理论的推波助澜,更容易沦为各说各话,争论不休。我们必须避免重蹈美国的覆辙,继续遵循适合我国国情的讨论和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