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美国阿勒格尼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这一点则可以说替美国人坐实了笔者多年的观察:美国人学中文的动机,绝大多数是出于军事、安全、外交需要,也就是为了“了解中国这个对手”。这一高度政治化的语言学习目的,和美国对孔子学院的指责,本质上仍然没有区别,再次说明跨国的大规模语言学习和教学,始终是一个政治的竞技场。
另外,在北京留学所感受的不仅是课堂,还有北京本身深厚的帝都文化遗存,本土的风土人情,以及在广袤和多元,同时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中国各地旅行,与人们交流的体验。笔者曾三次到访台湾,对台湾的印象非常之好,但是认为台湾在这些方面无法取代中国大陆。
她说:“有了国家战略层面的支持,台湾教育部也更愿意补助经费,促成台湾10所大学与美国21所大学合作,将提供外籍生到台湾学华语,并从台湾选送华语教师到海外任教。”
再以拼音规则为例,大陆的汉语拼音已经被全球所有图书馆编目和检索系统接受,而就笔者亲眼所见,台湾还处在19世纪末创立的旧式威妥玛拼音和大陆汉语拼音混用的状态。如果美国学生到了台湾,仍然要学习大陆的汉语拼音,学习简体字,那台湾的优势实在并不明显。哈佛的选择,美国的每一所大学都可以跟进,但是后果可能也终须自己承担的。
台湾从北京接过(或争夺)中文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的机会,恰恰说明还是离不开自身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依赖,或者至少明白,中文和中国文化是台湾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国际上的重要卖点。
大概也因此,对陆台两地都有深入了解的民国史专家,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教授,哈佛上海中心主任柯伟林(William C. Kirby)反而澄清,哈佛大学不仅无意全面退出中国,事实上仍在“寻求各种可能性,以深化其与中国(大陆)的合作”。这是因为,真正明智的美国学者不可能不知道,退出中国大陆,转往台湾,会从根本上损害美国人了解和研究中国的质量,且不论其动机是什么。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美国人了解中国大陆的动力,无论如何远大于了解台湾的动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美国哈佛大学最近和暑期中文教学的合作方北京语言大学产生了一些纠纷,并因此宣布将其暑期中文进修计划“哈佛北京书院”,自2022年从北京转移到台北,并更名为“哈佛台北书院”。对哈佛方面的某些具体指责,北京语言大学在回应时予以否认,并要求对方澄清。
即从语言学习本身来说,简体中文已经是十多亿人,包括以中文为第二语言的人日常习惯使用的文字,而上述“新的趋势”却把学生带回到日常使用更为繁复的“旧的文字”地区,这并不符合真正的趋势。假定,到了台湾要同时学习正体字和简体字,对于学习其中一种都头疼不已的美国人来说,无疑是多余的负担。
在美国一家媒体对这一事件的中文报道中,笔者注意到几个问题。第一,在美国指责“孔子学院”是一个带政治目的语言教学机构的同时,台湾方面却似乎毫不讳言接手中文教学的政治意义。据报道,台湾师范大学华语系主任蔡雅薰指出:“台湾和美国去年底签署《台美教育倡议》,凸显台湾在中文教学的重要角色,并力求扩大台湾在这方面的影响力。”
这里可见,台湾是明确地把中文教育当成对外扩大影响力的战略手段来使用的。这种目的和思路,和中国大陆借由孔子学院实施对外文化和传播影响,并无本质的不同。
事实上,在海外中文学习的大军中,很多亚洲国家学生更多出于个人兴趣和对中国文化的仰慕;而美国人学中文的动机和对“中文人才”的需求,更多是被其政治和安全需要宰制。
第二,报道引述淡江大学华语中心主任周湘华的话,声称“美国政府从国安角度出发,要了解中国这个对手就需要学中文,因此,对中文人才的需求反而更大、更急迫。只是,美中之间的交流遇到阻碍,那么美国人要学中文,台湾就成为最好的跳板。”
另外,上述这段话中关于台湾是“跳板”的说法,不仅再次证明台湾仍然以中文的守护者和传播者自居,还颇以挖了大陆墙脚,甚至甘心被利用而自得,所以官方难免“高调欢迎”美国人去台湾学中文。
第三,放在历史语境中,关于“美国的华语课程未来从中国转往台湾将会是新的趋势”的说法是不完全准确的,因为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前,台湾一直是国际中文教学的中心,几乎所有冷战期间成长起来的美国汉学家,都有在台湾学习中文的经历,但中国大陆对外开放后,开始吸引全球汉学家、普通留学生、海外华裔后代、跨国公司进修人员转往中国大陆,并且以最富有相关教学经验和科研实力的北京语言大学为中心,使得这所学校五洲四海学子云集,一度享有“小联合国”的美誉。
但是,由于在台湾当局的论述及其社会舆论中,“去中国化”的呼声甚嚣尘上,“凸显台湾在中文教学的重要角色”及“为优秀的哈佛学员奠定稳固的中文根基”这些宣示,反而令人啼笑皆非。既然要“去中国化”,不如去得干净利落,又何必把中文当成“实施这方面的影响力”的看家本领。须知,中文就是中国的文化内核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