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商家弄一个“咪咪眼”的广告是否是有意歧视,尚且可以存疑,有认知偏差,也不是不可以批评,但自己歧视自己,以细长眼为丑,自惭形秽,如此岂不是太无自尊自信?
将“是什么模样”和“崇尚什么模样”当成一回事,这犯了认知上的错误。因此而招致群情激愤的声讨和被市场抵制,也就不足为奇了。当一个族群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的审美观实际上已经相当西化,将本族群中大多数人都具有的眼睛长相视为不美,而崇尚西方人的大眼,甚至甘愿冒着失败致残的风险,不惜重金也要将天生的细长眼整容成时尚大眼时,你却弄出这个细长眼的形象来代表中国人,岂不等于是在“揭短”“曝丑”?中国人当然会质问:“难到中国人都长这模样?为什么不选那些(大眼)美女?”
风波尚未消停,又有网友发现梅赛德斯—奔驰在宣传广告中,也使用了“眯眯眼”模特妆容。
为什么眼睛狭长细小会被许多中国人认为是丑呢?与西方人种相比,中国人的眼睛相对小,这原本是一个种族特征。虽然在中国人中,也有一些人眼睛较大,但眼睛细长的居多,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更早一点的是6月15日,清华大学发布了一个有关该校美术学院2021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的视频。由于视频中的模特也是清一色的眼睛狭长细小,遭到网友声讨,被骂上热搜。
近日在中国,有人抨击一些厂家的广告中出现“眯眯眼”模特是辱华,是丑化中国人形象。虽然有关“眯眯眼”辱华的观念由来已久,但最近这一波争议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却是前所未有。
说人家“辱华”,而自己却在“崇洋”,以洋人的大眼、高鼻为美,看不起本族裔的人种特征,认为小眼是一种丑,岂不自相矛盾?倘若人家说你首先自己看不起中国人的形象,自己就是内心“辱华”,可能也不算过分。
还有人发现,中国动漫《雄狮少年》的男主是“眯眯眼”,于是有人在社交网络对其扣上“辱华”的帽子,并呼吁大家一起抵制。
其一是,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认知,和对中国人当下的审美偏好的认知。在西方人的电影、时装秀和产品广告中,东亚人,包括中国人,通常会以细长眼的妆容出现。之所以会这样,有多种因素使然。一是有一个关于族裔代表性的认知问题。一部电影、一个时装发布会,或一个产品,为了体现族裔的多样性,或为了迎合某国市场,制作者会有意采用某种标准化的形象来代表某个族裔,如金发碧眼的白人,卷发厚唇黑皮肤的黑人,单眼皮细长眼的东亚人。倘若弄上一个两不像的混血,可能会担心没有代表性和辨识度而被市场拒绝。
那些认为“眯眯眼”辱华的人,看似非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但其实内心所崇尚的美和厌恶的丑却是西化的,而不是中国文化中原有的,他们其实是以西方人的审美观来判定美丑。
究其原因,其实就是自近代以来西风东渐而导致审美观的西化,即以西方人的大眼、高鼻为美。这也就是这些年来,整容业发达的原因。无数的女性不惧风险,不惜钱财,也要在眼睛上动刀,将小眼整容成大眼,将单眼皮割成双眼皮。
作者是中国旅美学者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直到近代之前,中国人从来也不认为细长眼是丑的。从乐山大佛,到关公像,到清代以前的古代美女图,哪一个不是细长眼的?何以到了今天,中国人竟然自惭形秽起来,认为细长眼在审美上是丑呢?
关于“眯眯眼”的争议,涉及两个问题:
其二是中国人自己的形象自信问题。西方人的认知如何是一回事,中国人自己如何认识自己是另一回事。中国在科学技术、文化制度上向西方学习,要改革开放,固然在情理之中。但总不能连自己天生的长相也要“改头换面”,连这点形象自信都没有。
对于中外商家和广告从业者来说,从“眯眯眼”风波中可以汲取的教训就是:不能将一个族裔大多数人长什么模样,和这个族裔当下的审美偏好划等号。为了讨好一个族裔,采用某种基于统计归纳而产生的标准族裔形象来代表某个族裔,可能会弄巧成拙,使许多人感到被冒犯。
这种偏差属于认知上的问题,但要上纲上线,上升到辱华的高度,则似乎有些过敏。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一个以赚钱和推广产品为目的,以中国14亿人口为目标市场的商家,无论卖的是电影、时装或其他产品,会愚蠢到自断财路,去侮辱它的顾客和消费者;讨好还来不及呢!
如果说用“咪咪眼”代表中国人,反映了西方人对东亚人的刻板印象,说他们不了解当下中国人已经相当西化的审美时尚偏好,也许并不为过。而在中国的时装、广告等行业中,一些从业人员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也往往容易接受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形象和对中国人审美偏好的认知,不加分析,就把这种来自西方的认知当作自己的设计选择。
先是法国奢侈品牌迪奥(Dior)11月初在上海举办的《迪奥与艺术》艺术展中,有一张“眯眯眼”女性照片。该照片被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后,引发争议,陷入“辱华”风波。迪奥为此删除了该作品,并发布声明称,将“一如既往地尊重中国人民情感”;而来自中国的摄影师也在社交媒体道歉。
随后是中国品牌三只松鼠的一则2019年的产品宣传,被人发现其中模特也是“眯眯眼”。被人“揭发”后,引起网络上一片声讨。随后,三只松鼠回应称“无刻意丑化”,并且撤换了广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