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自身和其他国家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我们已经知道“金钱奖励”(例如育婴补贴和婴儿花红等)无法有效提升生育率。我曾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工作,了解该国对提高国民生育率不遗余力。为加强国民生活素质和家庭凝聚力,阿联酋于2022年成为世界第一个推行四天工作制的国家。

虽然我们夫妇俩都有工作,但我们依然坚持要给孩子一个居家的成长环境。我们聘请家佣打理家务,并请出婆婆和祖母,无压力和孩孙在家里玩乐。我们不把看顾的责任全交给婆婆祖母,而是让她们参与小孩的在家生活。

我们庆幸能够做出如此安排,因为我们知道现代祖辈由于教育程度提高和经济改善,年轻夫妇可能再无法依赖他们照顾孙子了。

过去的农村社会,生儿育女似乎是人类传承的传统观念。过去的说法如光宗耀祖、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现在的年轻一代认为是腐朽的见解。对动物学家或哲学家而言,或许“食色性也”是动物为求生存和延续下一代的天性。但是,随着人类思考能力的提升,当理性强于感性,理智的夫妇就干脆过二人世界,连孩子也不生了。

我和太太都是专业人士,有各自的职业志向。说实在的,如果当时我们真的如此理智,考虑到生育的种种挑战,例如万一怀胎时流产、孩子有先天缺陷、成长过程孩子叛逆成了问题少年等等,很可能我们也会怯步不生了。

人口老年化和低生育率已经开始拖慢新加坡未来发展,与其用奖励鼓励生育,我觉得是时候参照阿联酋的执行魄力,返璞归真,了解年轻夫妇对养育的真正需求。

我本身育有三名已经长大成人的子女,对于养儿育女的观念,我希望可以分享自身的经验。

怀胎生产是父母决定建立家庭的开端,而养育则是漫长的感性路途。生育观念的改变似乎是所有开放经济新兴城市的诅咒;当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越高,年轻夫妇有各自的职业志向,双双工作以支持舒适生活,生育率就会越低。

幸好,当时我们可以说是感性多于理智,冲着新婚的激情,憧憬着美满家庭的未来。对于生育可能发生的问题,我们没有做出详细盈亏报表,而是抱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心态。

阅读了《联合早报》2月4日社论《鼓励生育率需从观念入手》,对于”无后为大”的担忧,颇有感触。

(作者是旅游咨询顾问)

我们重视小孩的人格养成。虽然专业托管中心能够为小孩提供群体生活和学习的经验,培养纪律,但是我们认为物极必反,全天寄宿会过早抹杀童真创意。更何况小孩的学习路途遥远,我们其实不须要操之过急,揠苗助长。

过去雇主对居家办公理念无法接受;员工在公司上班,雇主至少可以确保他们的劳动力付出。但这次疫情,却彻底打破了这种观念。随着互联网的普遍使用,雇主现在可以重新设计工作,包括弹性工作制或者混合工作制,来创造更灵活的工作安排,并以关键绩效指标来衡量员工的生产力表现。

许多国家的决策者都认定,现代社会因为女性教育和女权提升而不愿意再当“生育机器”,再加上年轻夫妇所面对的经济压力,因此推出育儿补贴政策,尝试鼓励生育。可惜的是,即便有优厚奖励,年轻夫妇也不为所动,决定迟婚或过无小孩的婚姻生活。

说实在的,年轻人对生育的观念,其实和过去的观念是不谋而合的。过去社会允许女性全职主内当好妈妈,夫妇可以负责任地养育孩子。归根究底天下父母心,现在社会由于夫妇都必须工作,他们已经无法兼顾到好好养育小孩的责任。如果他们不放心让家佣或托管中心负责养育,那这养育意愿不再,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现今社会,要求教育程度高的女性,自愿放弃志向转当全职妈妈,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年轻人质疑生育的必要性,认为目前的社会环境不适宜养育。从表面看,年轻夫妇是因为被养育小孩的种种开销和负担吓坏了,但实际上,如果年轻父母没有信心带好孩子,即使结了婚,也宁愿养宠物,以避免糟蹋下一代的前途。各国政府都有样学样,以为给予种种奖励补贴,年轻夫妇就会放心多生几个小孩;经济资助固然有用,但只是隔靴搔痒,培养他们的养育情操和激情,才是关键。

和儿女闲聊,谈起年轻人对生儿育女的看法。依据她们的观察,至少有20%年轻一代决定不生育,近50%犹豫不决;是否生育,取决于他们的未来就业和经济能力。她们进一步分析,上一代人似乎都认为生儿育女是天经地义,但是现在年轻人已经不是如此想法。他们现在是分几个阶段,先成婚过足二人世界,待经济能力稳定,才考虑是否有足够激情养育。她们阐明这不是因为年轻人怕吃苦,而是生育观念已经经历翻天覆地的改变。

对此,我建议利用这次冠病疫情所带来的契机,一举落实长远的居家办公框架,允许员工灵活工作安排,例如一半时间居家办公。如此一来,年轻夫妇就有可能编排他们的工作时间,在家佣和祖辈的辅助之下,在家里兼顾照料孩子,重启他们的养育激情,提高生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