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武汉疫情暴发初期,海外就有观点恫言,中国或中国共产党正因此而接近危在旦夕的“拐点”,但笔者发文表示“中国有能力、有希望化危为机,并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同年10月,中国召开表彰大会,宣布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彼时的中国是首屈一指的全球抗疫模范生。笔者也因此专门撰文介绍中国抗疫三大法宝,即强有力的领导、全面的联防联控机制和广泛的支持。
冠病病毒称得上有史以来最狡猾的病毒之一,人类与其持久战可谓跌宕起伏,各国输赢的剧情已多次反转,笔者也是大跌眼镜。
转眼进入2022年,全球疫情依旧没有结束,经济和社会破坏力已远远超越病毒本身的危害,因此不少国家相继宣布抗疫斗争进入转折点,逐步迈向与冠病共存。不过时至今日,中国依然没有向冠病妥协,坚持着“动态清零”的防控总方针,成为全球独树一帜的另类抗疫斗士,只不过此刻获得的却多是不解、质疑,甚至愤慨。他国无可奈何“躺平”,也就释然了;中国有能力“清零”,反而纠结了。中国的抗疫之账,到底该怎么算?实话实说,笔者此时也疑惑了,心中没有明确答案,也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作者是旅居新加坡中国籍独立时评作家)
2035年和更遥远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笔者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趋势势不可挡,当然未来的复兴之路不会是一路平坦,注定会荆棘密布、曲折迂回,对此我们应该有心理准备。同时,中国必须回答好两个问题:一是民族复兴对于个体的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二是中华复兴对于世界的其他人又意味着什么?只有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人权益都尽量被尊重,只有其他国家的利益都尽量被顾及,中国的发展才是包容性的、可持续的,才会赢得最为广泛的喝彩。
疫情只是中国发展长河中的一首阶段性插曲,虽然目前的声势最为激烈、情势依旧焦灼。笔者期待并相信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目前的严格防疫措施,一定会随着疫情的演变而不断优化调整,中国与海外世界恢复畅通交流,相信会在不久的将来逐步实现。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作为一名新闻媒体人,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女士在《教我如何思考她》一文中,通过微观个体的故事,较感性地表达对中国当下防疫政策的困惑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善意忧思,叙述有情有义。作为一名职业外交官,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孙海燕女士在《不妨这样思考她》一文中,通过宏观层面的解读,偏理性地剖析了中国防疫政策背后的决策逻辑以及对国家治理的深思熟虑,回应有理有节。
这就是依然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很多问题很难简单地在当下分出对与错、好与坏,外界表示很难“读懂中国”其实不足为奇,因为有时候连我们自己也困惑。笔者一直自认很了解中国,因为我本人的成长经历算是见识了中国的方方面面,中国农村出生、中学在当地城市、大学在首都北京、工作在中央部委、留学新加坡关注中国治理、在跨国公司研究中国公司、自主创业依然是主攻中国市场,业余写作也主要是探讨中国话题。即便如此,笔者也不敢说非常懂中国,有时甚至感觉思考得越多、困惑越多。
近日,两位杰出女性相继在《联合早报》发文“思考”疫情下的中国,笔者也忍不住想“以文会友”,毕竟真理越辩越明。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加之正行进在史无前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之中,这些都造就当代中国的复杂性,所以若想真正读懂“复杂中国”实属不易。不过,笔者思考“复杂中国”时秉持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相信中国有希望、有前途。这不仅因为中国是笔者的祖国,而是在国内外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让我深切意识到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极具韧性的,并敢于自我革命、勇于知耻后勇、勤于学习借鉴、善于与时俱进,尤其是面对挑战和危机的时候,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