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已为考研准备了数月甚至上年的考生,在最后关头绷紧了神经,突然放开的疫情政策如同原本阻挡着滚滚洪流的闸口瞬时崩塌,惊涛骇浪在最后关头奔涌而来。考研总分500分,必考科政治占100分,12月中旬是政治大题复习的黄金阶段,也是专业课复习的冲刺阶段,谁都不愿在这个时候泄了气。

象牙塔美好,但塔亦是围城,疫情倒逼无数学子反思读研的意义。

独木桥难走,出征者却只增不减,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迫在眉睫。今年,在这座摇摇欲坠的独木桥下,洪流滚滚而来,学子如履薄冰,何去何从?这是中国社会亟待思考的课题。

上个月和中国的朋友联系,她忧心忡忡,原来是室友“阳”了,她担心被传染。

在中国,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简称考研)是本科学历持有者获得硕士就读资格的主要通道,初试(笔试)统一在每年的12月末举办,通过初试的考生才能在来年4月左右参加复试。

我认为放开疫情管控是大趋势,经济复苏必然会带给年轻人更多机会。骇浪之下,其实处处是生机,但这并不意味着惊涛中掩藏的礁石可以被忽视。在放开防疫闸口“最后一公里”,做好应对风暴的准备,过渡式“泄洪”,有梯度地调整政策要求,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托底保障,至少在药物上提供支持,惠及的并非仅有考研生一个群体。

如今,这批考生已在疫中“硬着陆”,但他们的战役并未停止,相当多落选的考生还须从一地鸡毛中重新启程,走上求职或重考的道路。另外,今年的考研大军中还有相当多应届毕业生,他们从2019年9月入学,4个月后疫情来袭——三年疫情难出校门,实习工作阻碍重重,走上考研独木桥,迈向硕士象牙塔,却“阳”在最后关头。除了为年轻人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的心理健康也须要得到关照。

在2017年,考研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五年来这个数字翻了一番多。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录取率一般在30%左右,2019年和2022年都跌破至25%以下;2022年457万考研生中仅有110.7万被录取,录取率24.22%,竞争激烈,可谓“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突然放松的防疫政策和随之飙升的确诊人数,背后可能暗流涌动。原定去年12月3日至4日举办的国家公务员笔试,在11月28日突然宣布延期,直到12月18日才宣布将在今年1月7日至8日重启——研究生考试会不会也步其后尘?谁也不确定。

(作者是《联合早报》多媒体新闻编辑)

《新京报》称这一批考生在“和冠病赛跑”,记者采访到北大的一名大四生,“和室友一起考研,四个都阳了”,发烧到40摄氏度,有六七天没有学习。这不光是一场身体上的战役,更是一场心理战。考研时间会不会临时调整?防疫政策会不会再次反复?措施落实会不会出现问题?疑问甚多,却非杞人忧天。

如此大考,谁也不希望在关键时期染疫。目前中国几乎所有药店的布洛芬退烧药均售罄,部分地区患者只有烧到38.5摄氏度以上,才能在医院领取两颗布洛芬。

我正想安慰她放宽心,她紧接着一句“毕竟周末就要考研了”便让我噤了声。

2023年研究生初试在去年12月24日至25日如期举行,全国报考人数为474万,我的表亲是其中一人。今年是他辞职在家备考的第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