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已然过去两周,综观近期《联合早报》言论版上的一些社论与评论发现,疫情、战争、信息战、社会纠纷等,依旧是大家关心的议题,可谓近期我国与世界各地时事动态的缩影。观点碰撞与冲突似乎贯穿每一则报道与评论的“中心思想”。例如,在某一社会事件上,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们为了坚持己见,彼此产生摩擦或冲突,却往往忘了从他人视角思考事情。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以下简称“山”)是2020年冠病暴发初期,出现在日本捐赠给中国的物资包装箱上的诗句,随之在当时的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当时,中国多家官媒大赞日本通过文字展现善意,对中日关系产生正面影响。综合中国媒体与历史文献介绍,该偈语出自日本长屋王,后来鉴真和尚受到触动并到日本弘扬佛法,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总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旨在提醒大家,即使人类来自地球不同角落,我们仍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人们应以更宏观的角度认识彼此,增进互信,互相帮助,减少摩擦与冲突。在我们即将迎来兔年之际,希望大家能在新的一年以更广阔的心态看待各种议题,塑造更具包容性的社会。

我想,“山”的含义可随着语境调整。若是把“山”的语境放在多元的新加坡社会,即意味着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种族、宗教、性别与阶层,也别忘了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应以更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增进彼此的认知。不过,无论是针对中国放弃清零政策、俄乌战争等国际课题,再到我国身处大国宣传战的夹缝、社交媒体上近期发酵的“名牌包包”等议题,都道出国人仍须在体现“山”之含义上继续努力。

新加坡作为国际化的都市,需要国人以更广阔的心胸看待国际热点话题。若国人在面对国际课题时,在观点上出现严重分裂,不仅将危害我国社会结构,也会使我国在地缘政治压力上屈服。这看似夸张的局面,相信是有关当局最不希望出现的噩梦之一。

国人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山”的精神?

对我国身在大国宣传战的夹缝方面,国人也可以更宏观的心态,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观点。林任君先生于1月14日发表的评论《左右夹攻 泰然自若——虎年岁末“被选边”的《联合早报》》,已点出国人须在大国宣传战之际,加强个人媒体素养并提高判断能力。

以“名牌包包”事件为例,部分网民仗着自身对奢侈品牌的认知,对一位17岁女孩的包包礼物冷嘲热讽。他们似乎忘了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不同背景的人士会随着年龄、背景等因素,对奢侈品的理解定义有所不同。庆幸的是,仍有许多网民从亲情、家庭背景等其他角度力挺女孩。我想,这就是对“山”的精神最积极的体现。

我不是思想或战略专家,但我常在想,如果大家能够退一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或思考问题,或许就能减少冲突的发生,促进彼此的理解。但这并非易事。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与理学院学生)

1月10日,《联合早报》社论《期待疫情实质走入历史》文末引用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诗句,期许人们体会其含义,抱持宽宏的态度走向抗疫的最后一里路。

要求人们以本国利益出发,或许对青年及部分民众来说有些挑战性,但国人可从身为新加坡人的身份出发,开拓视野,从多个可靠的管道接收信息,认识不同国家的立场,从而塑造出更客观与平衡的“狮城观点”。对我国社会来说,这么做也能够在持有不同观点的国人之间,减少摩擦与矛盾,避免社会出现分裂。

这也或许是为什么有关当局正如火如荼进行“新加坡携手前进”运动(Forward Singapore)的原因之一。由我国第四代领导集体主导的运动,带领社会各阶层人士进行讨论,促进相互理解,以达成并更新我国的社会共识。这将有助于我国在日趋复杂的世界变局中站稳脚跟,持续繁荣。我在去年底参与一场由国家青年理事会举办的青年对话会,由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陈圣辉主持,邀请了美国政治学家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与在场来自我国各阶层的青年,针对新加坡在世界变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对话。在问答环节中,不同的青年就不同的热点课题与部长和艾利森交换意见。我从中发现,虽然每一位青年都带着不同观点,但大家都愿意以尊重他人的心态聆听,这或许是“山”之精神的另一种体现。若人们能以相同的精神在社交媒体上交换意见,这将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摩擦与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