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冰淇淋车走入历史,要让我国饮食文化再添历史韵味。
由此可见,面包冰淇淋已成为推广新加坡的特色招牌之一。然而,旅游局网站的本地美食网页,虽能看见乌节路冰淇淋流动摊贩的照片,却没有着墨介绍。
我国冰淇淋流动摊贩已为数不多。一名冰淇淋摊贩说:“我对这个行业的消失并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它本如此。”这一句话令人心疼也心寒。
到小贩中心祭五脏庙,是新加坡人生活的一部分,小贩文化是构成本地生活面貌的一块基石。小贩文化侧重小贩中心,无可厚非,但像冰淇淋车这类流动摊贩,难道就该因此被边缘化吗?
冰淇淋车是不少新加坡人的集体回忆。小时候,每当听见组屋楼下或学校门口叮当声响起,就知道是冰淇淋车的“安娣”与“安哥”来了。特别是在中小学时,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都一窝蜂冲出校门排队买冰淇淋或冰棒吃。炎热的天气,冰淇淋成了消暑的好朋友。不知何时开始,冰淇淋车铃声不再在邻里响起,只在乌节路及四马路一带仍能看到流动摊贩。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与理学院学生
我国多数小贩在小贩中心营业,而国人在干净整齐的小贩中心用餐,形成我们的文化特点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0年12月把新加坡小贩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意义重大,相信国人都引以为豪。
限制流动摊贩数量是出于对食品安全、环境卫生、人民生活素质等因素的考量,这是能理解的。若要改变流动摊贩的销售方式,如在指定摊位销售,则有损原有的文化韵味。如何在保留冰淇淋流动小贩文化及管控之间取得平衡,是当局须思考的问题。如何让冰淇淋车经得起时代考验,有赖各方智慧。
我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实习期间,也偶遇几家打着“新加坡面包冰淇淋”招牌的冰淇淋小商店,不禁感到骄傲。不过,印尼朋友指出,还是新加坡所售卖的面包冰淇淋最好吃,他们到我国游玩时必吃。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助力下,面包冰淇淋成为到访游客必尝的美食之一,时常可以看到乌节路商场外的冰淇淋车出现人龙,多半是旅客。他们买了之后多数会打卡拍照上传社媒,让狮城面包冰淇淋越来越有知名度,甚至被国际媒体称为传统国民美食。
饮食文化不仅体现当地美食特色,也承载国民回忆,更是赋予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独有的灵魂。在保留并推广饮食文化方面,无须过度修饰。有时候,“自然美”的传统饮食文化正是值得欣赏的地方。例如,我就在雅加达尝过路边摊(印尼语:Warung)的美食,虽然卫生不尽理想,但价格实惠,相当美味,是外国人了解当地饮食文化、体验风俗民情的最佳选择。这些路边摊并没有过多的修饰,可算是“自然美”传统饮食文化的例子之一。
美国商业新闻网“商业内幕”报道,新加坡的冰淇淋“安哥”因老龄化及执照问题正逐渐“融化”。报道引用新加坡食品局声明指出,当局为管控街头流动小贩的数量,在1994年颁发一次性的执照后,就再也没有颁发新执照。尽管当局在2000年代初期推出“街头小贩计划”,但目的是为无业人士提供短暂援助,并非用来谋生的永久方案。
新加坡独立近60年,许多独有文化已随着国家快速发展而起变化,乃至消失,只能从父母或长辈口中得知。我们应该在持续追求发展的同时,思考如何保留并传承仅存乃至独有的一些饮食文化。或许可从保留冰淇淋车开始,以面包冰淇淋的网红地位顺水推舟,推广我国独有的冰淇淋车乃至流动摊贩文化。
本地流动摊贩的规模仅剩售卖冰淇淋在内的10种贩售服务,多数由年长者经营,他们只会越来越老,加上无人接手以及执照等问题,正面临消失的可能,今后要从冰淇淋车吃面包冰淇淋的机会应该越来越少。我国在推广本地美食文化方面不遗余力,但在争取多几颗米其林星之余,能否在保留文化及维系国民记忆方面也下一点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