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公开表明支持蔡英文的“四个坚持”,就是一种向台湾民意屈服的自我调整。相反,国民党若坚持刻舟求剑,必然会与胜选背道而驰。除非短期内有极大的外力,强迫台湾民众改变目前的共识,否则马英九访问大陆,对国民党的选情就只能是利空。各方不应对此产生误判。
事实上,全党被迫在马访陆当天就统一战斗口径、勉力支绌,尽量降低事件的负面影响。如果北京寄望于马英九此行能帮到国民党,甚至奢求以此恢复2008年以后的对台策略,显然是不现实的,甚至可以说是天真的。相信大陆应该对此保有足够冷静,不至于误判。
以上并不是说绿营在明年的大选中就毫无隐忧、所向无敌。恰恰相反,民进党面临着另外一个重大危机:他们的年轻选票正在松动。由美丽岛和野百合运动积累出来的政治基本盘,随着时间推移,已经无法为民进党带来更多的选票,而太阳花运动却没有能够把绿营的基本盘续上。所有民调一致显示,以30岁年龄段为核心的新世代,首选是民众党。10多年以后,等这部分人群的孩子再有了投票权,民众党则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柯文哲坚定参选,极尽全力在两党中插入一脚,对民进党而言绝非福音。所以,相比马英九和夏立言访问大陆,民进党更应该担心的是柯文哲会否成功提出“软性保台”的合理主张。
新年以来,赖清德以黑金和学术伦理为切入点,从严治党,民调显示民进党已经部分扭转了形象。即便这个扭转有可能是浮于表面的,但对赖清德的选情而言,确是一个不错的开端。何况赖还未公布副手。如果萧美琴的传言成真,则民进党的选情还有进一步的上升空间。
当年,陈水扁必须接受苏起提出的“九二共识”,根本原因在于:两国论与台湾当时的政治光谱相比过于超前,不符合社会共识。但2014年以后,台湾社会的政治光谱迅速变化,反使得“九二共识”成为了落后社会主流的主张。民进党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并作出理论上的调整,占据了先发优势;相反,国民党则由于各种因素——其中有组织结构上的,也有前领导人追求政治遗产等原因——始终处在“刻舟求剑”的位置上,裹足不前。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
不可否认,民调显示,接近80%的台湾民众认为,与中国大陆保持交流有利于台湾安全,但这并不能否认“抗中保台”在台湾的主流性。最直接的反驳就是:从长期来看,即便是蔡英文上台后的这八年,台湾民众在相同的问题上给出的百分比都是稳定的,绝大多数民众都始终认为,与中国保持交流是好的;即便如此,同期内台湾社会对大陆政权的反感却是与日俱增。由此,与大陆保持交流与不接受“九二共识”,在台湾并不矛盾。如今在美中持续对峙、台海风险陡然升高的背景下,台湾大部分民众所追求的是:如何以相对和平的形式软性对抗中国,而绝非大陆所追求的以“一国两制”为终极目标的“九二共识”。以上并不是一个很难被观察到的事实。
台湾前总统马英九访问大陆,引起了台湾政治圈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此次访问对台湾选情的影响,仍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部分观察家对马此行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误判。
至于两岸之间的新论述何时形成,由谁提出,则是一个天大的难局。当年的“九二共识”虽然在后来被两岸采纳,但从提出的过程看,它本质上是为了解决台湾领导人的政治主张,和当时的社会共识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是一个向台湾共识屈服所做的调整。既然当下台湾已然形成了稳定的新共识,各政党若想要胜选,也须调整自身的主张,使之与台湾共识趋于一致。
首先,台湾社会对中国大陆和大陆执政党的观感已经形成了共识。根据最新的美丽岛民调数据,对大陆政治抱有负面观感的人数比例超过77%,其中47%的人选择了最负面的评价。与此同时,支持九二共识的比例不超过10%。在台湾社会给定的政治光谱下,国民党对于马英九的访陆只能有一种反应,那就是战战兢兢、如临大敌。
至于蔡英文,纵然她的内政能力颇有欠缺,但任内八年,她成功地锻造台湾政体在台湾大多数人心中的定位。她用“中华民国台湾”的说法,绕过“在”和“是”的争议,客观上说服了部分绿营的独派,也使得部分浅蓝能够接受。实质上,台湾当下的共识就是李登辉、陈水扁的“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和“一边一国论”。即便强硬如“务实的台独工作者”赖清德,也不得不接受甚至迎合这一说法,压低制宪独立的声音。
其次,去年“九合一”选举民进党的失利,并非是因为“抗中保台”的政治主张不得人心,而是因为民进党自身在治理上的失能。统派和部分蓝营试图将民进党的失利,联结到“抗中保台丧失民心”上,显得过于牵强。台湾的地方选举和总统大选本就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事情。2018年“九合一”及之后的发展再一次说明,决定地方选举的是内政因素和地方派系的力量。去年的地方选举之前,民进党贪腐频发、学术不端、疫苗政策荒腔走板;另一方面,国民党通过“同舟计划”给予以傅崐萁为代表的地方势力更大的权力。两个因素叠加,民进党大败。若执意把“九合一”的结果解读为“抗中保台”不得人心,则是自欺欺人,并非理性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