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98年,早报75周年,任君撰文《薪传不绝七五志》,依然乐观。特别是由于电子版的发行,早报在中国的影响力达到高峰,据当年统计,早报电子版的每月浏览次数达到2600万次,“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华文电子报”。

早报这份特殊地位也显示了新中两国的特殊关系。作为一份新加坡的报纸,还能吸引大批中国以及大中华区的华文读者,依赖的是早报一以贯之的公正客观立场及公信力。早报在中国建立的特殊关系,开始于1990年代,那段时间也是新加坡在中国的“软实力”(包括当年新加坡电视剧如《雾锁南洋》,以及“国际大专辩论会”)发挥到极致的时期。直到新世纪的今天还能得到如此“礼遇”,不能不说是当事者多年努力经营的成绩。

凭借公正客观立场及公信力 早报成大中华区国际窗口

文集贯穿任君多年办报的理念,阐述了对于早报作为新加坡标杆华文报的定位,承诺了早报的使命,肯定了早报超越新加坡,作为大中华区华文读者的媒体。

纵观以上三次跨界的文化论坛,可以看出早报在任君主持下的胸襟和视野,已远远超过新加坡一地。新加坡地方虽小,却能举重若轻主办这几次已成为经典的文化论坛,讨论的课题具普世性,所邀请的主讲人都是跨国的文化大师,足见任君主持下早报的感召力,以及苦心孤诣为新加坡华族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

1992年,早报跨入第70周年,刚完成全球大型华文报首创的全面电脑化,转型成功。任君的纪念文《而今迈步从头越》,意气风发,一片乐观,自诩早报“人才济济”,决心要“继往开来”,要将早报事业发扬光大。

坚持维护媒体的公信力,是主流媒体的“最后的防线”。一旦失去公信力,传统媒体将无法抗拒自成一体的自媒体的挑战,早晚会为读者抛弃。

这部文集中一以贯之的是他对新加坡华族文化发展的关怀和理念,这其中包括对华文教育、华文水平以及对中华文化式微的不安。多年来,每逢早报周年,任君的周年纪念文,经常以新加坡华文盛衰为念,表达他的观察和忧虑。

就文化理念而言,不能不佩服任君长年坚持的人文关怀和文化理念。多年以来,早报在任君主持下持续举办多次享誉大中华圈的盛大文化论坛。

文化论坛的成功显示早报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它植根新加坡,是当今新加坡最重要的华文报,同时它在国际上(特别是在大中华文化区)具有广泛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早报(尤其它的电子版)呈现了新加坡的软实力。它不但是一份报纸,也是一张能代表新加坡的名片,是能够代表新加坡华文知识界的品牌。

2008年85年报庆,早报再次推出一场文化盛宴,举办“飞越蓝海”论坛,邀请到栗宪庭(中国大陆)、赖声川(台湾)、陈冠中(香港)和林少芬(新加坡)主讲。

如今又过10年,祈愿如任君所言,东风不息,春暖花开,本地华文秧苗在东风吹拂之下,再现欣欣向荣的生机,中华文化迎风而起。

林任君先生于1977年加入《星洲日报》国际新闻组工作,1993年升任《联合早报》代理总编辑,2015年由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总编辑任上退休,前后从事新闻工作38年,是位终生献身新闻事业的媒体人。他在早报主持编务22年,恰逢新加坡社会急速发展,国际局势诡谲多变的年代。林老总面对如此局势,仍能秉持原则,坚持理念,就原有的基础上建立起今日《联合早报》的定位和个性(或可称为“报格”),巩固了早报在新加坡以至于广大华文文化圈的地位。

2003年,早报庆祝80周年报庆,早报再度邀请来自各地的文化学者汇集狮城,参与“名城论坛”,主讲人为朱学勤(中国大陆)、龙应台(台湾)、陶杰(香港)和刘太格(新加坡),同样是一时之选。

《联合早报》纪念百年大庆,要上溯到1923年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和1929年胡文虎创办的《星洲日报》。这两大报诞生于20世纪上半叶,有其历史背景和时代使命。自创刊开始,两家华报始终是新加坡(以至于新马地区)华社的支柱,也是维护华族文化的中流砥柱。这两家历史悠久的华文报于1983年合并为《联合早报》,面对和两报创刊时期全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华文报作为华社支柱的使命却始终未变,作为维护推动华族文化的使命甚至更为重要了。时代虽然不同,今日的早报和百年前创刊的两大报同样承担了文化传承的重任。

1998年早报庆祝75周年举办“跨世纪的文化对话”论坛,邀请大中华区几位文化大师杜维明(美国)、余秋雨(中国大陆)、高希均(台湾)和陈瑞献(新加坡)主讲并对话。历时两天的论坛,每场1200名听众出席,可谓盛况空前。

2003年,早报庆祝80周年报庆,任君接受访问,开始警惕新加坡语文环境的转变。面对华文程度低落的阴影,这位老总也只能信心喊话“不信东风唤不回”。

五年之后,2013年,早报庆祝90周年报庆。这段时期,中国经历改革开放,终于成功崛起,带动全球华文地位的提升。新加坡华族人口也有了积极反应。他嗅到了春天的气息,他的纪念文题目终于是:《东风漫天扑面来》。

从文集中可以看得出来,任君作为总编辑,非常关注媒体产业的新浪潮和科技新趋势,乃能即时采取适当措施对应并利用新科技。特别是近年来进入所谓的自媒体时代,各式各样的假新闻处处可见,甚至于到了劣币逐良币的程度。任君的论文中讨论到这方面的挑战,一再强调必须坚持维护媒体的公信力,是主流媒体的“最后的防线”。一旦失去公信力,传统媒体将无法抗拒自成一体的自媒体的挑战,早晚会为读者抛弃。

在新加坡相对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政治环境中,媒体和政府经过多年的磨合,建立了互信互动关系。任君多次标示早报秉持“负责任的新闻自由”(Responsible Press Freedom)理念,有别于欧美多数媒体服膺的“敌对新闻学”(Adversarial Journalism),更有异于若干专制国家采用的“指令式新闻学”(Command Journalism)。新加坡政府和媒体的互动,包括双方正式和半正式的交流。政府肯定早报以新加坡利益为中心的立场,重要公共政策在发布之前,政府当局常常会和新闻界(以及其他的相关人士)互相沟通,说明政府决策背景,也征求反馈,供政府参考,甚至据以调整政策。二者之间建立彼此的信任和理解。任君论文多次强调报纸作为“社会公器”,应尽其社会责任,既然是以新加坡的利益为出发点,媒体便可以理直气壮,畅所欲言。

任君不但是位媒体人,也是位文化人。

主办文化论坛 文化大家聚狮城

这部文集收录了任君多年在早报发表的文稿共87篇(包括四篇英文论文),文稿长短不一,包括论文、演讲、时评以及专访。最早一篇是1986年元旦特辑《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国际影响》;最新一篇是今年3月在早报发表的时评《看着那颗气球,想起了威尔斯、斯诺登》。早报百年,任君掌舵22年,这部文集也是早报百年史一段珍贵的记录。

五年之后,情况仍然不能乐观,在2008年早报85周年的纪念文中,任君再次发出警语:“慎防文化断层”,呼吁须正视文化传承的脆弱,警告“华文生态系统迅速萎缩”。同时他表明早报会“坚定不移地肩负它数十年如一日的文化使命”。他说:“作为一个凝聚本地华文精华的文化重镇,我们深感自己对本地华文事业的承担是责无旁贷的”。

心系新加坡华文盛衰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学终身荣誉教授。本文是作者为《世事任君谈--报人生涯一得之愚》一书所写的序。)

早报在1993年获准进入中国销售,成为当时唯一获准在中国发行的外国华文报。1995年在任君主持下,早报率先上网,也是少数获准在中国发行网络新闻的外国媒体。如任君所说的是“无心插柳”,带动一股时代的新浪潮进入中国社会。虽说是无心插柳,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插柳”时机,配合适当的气候和土壤,加上早报细心维护的公信力,成为中国以及大中华区知识分子的一个国际窗口,成为任君所说的“一报两国”,一方面立足新加坡,同时又超越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