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书是《联合早报》2023年庆祝创刊100年而进行的一项口述历史访问计划的文字印刷成果。全书共收录50位曾经在新加坡华文报——《联合早报》《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包括新加坡报业控股,工作过的多位人士,接受口述历史访谈的文字稿。其中对近40位访谈对象的访问是在2022年进行的,另外的则来自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口述历史中心,在过去几十年里与一些退休报人所做的访谈。
访谈文稿按照报人经历的时间顺序安排,分为起、承、转三章,分别对应新加坡成为独立国家之前的1923年至1964年,收录五篇访谈稿;新加坡建国到《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合并出版《联合早报》的1965年到1982年,收录18篇;《联合早报》出刊后的1983年至2000年代,收录27篇。
从《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乃至更早的《叻报》,到《联合早报》,虽然各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不同、社会组织结构各异,但一份报章生存的根本还在于读者的需求。正是千千万万个小我的读者,形成另一个“我们”,这才是《联合早报》今天能够存在的必要条件。
把又厚又重的《我们:联合早报口述历史》从图书馆书架上搬到自己家中的书桌上,饶有兴味地读完整整400页的内容,是我自己重新认识新加坡的一个美好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以口述历史访谈形式,通过原话照录的方法,保留了个人口述历史的现场感,但是对某些历史事实的个人主观叙事,还有待于参照其他历史记录,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事实把握。纸短言长,尽管访谈录音文字抄本无法全文尽收在书中,好在访谈全程录音已经上载至早报特制网页上,可供对有关话题有兴趣的读者或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访谈对象既有前线新闻工作者,也有后台支持及后勤人员,他们的职能涵盖编辑、记者、摄影、美术、校对、财务、市场、发行、人事、文产,以及行政等各个部门。每篇人物访谈包括三个部分:访谈人介绍、访谈录音文字稿节选、采访人或访谈内容整理者撰写的侧记。
作者是本地退休工程师
历史的进程是开放式的。《联合早报》没有到头,《我们》也还没有结尾。
一本书既有了“起承转”,要完篇作结就离不开“合”。《我们》一书将书中“后记”视为“合”,作为一名《我们》及《联合早报》的读者,我有一点不同看法。
一份报纸如果脱离了读者的需要,与现实脱节,偏向小众趣味,它在现代社会里断然是没有生命力的。《联合早报》能否有下一个百年,首先要看新加坡能不能继续有效地繁荣下去,第二就看国家的语文政策能否支撑得起一个有足够分量的“我们”。
在新加坡独立建国之后,报章所起的角色有了根本变化。在传统的华文学校不再存在的现实面前,华文报章的地位及功能也随着本地华人社团的转型而不能不有所改变。随着新科技的飞速发展,阅读兴趣与语文的转向,以及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作为新加坡唯一华文大报的《联合早报》面临巨大挑战。《联合早报》有没有未来,并非杞人忧天。
曾经与华文学校、华人社团等量齐观,作为传统华人社会三大支柱之一的华文报章,在这100年来的演变,包括报社拥有权的组织架构、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报章内容的编排、编辑人员的来源、报纸印刷技术的改变等等方面,《我们》从多个侧面反映了新加坡社会的变革、演进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