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太平的时候,我们须要为粮食供应买个保险,谁也不知道危机什么时候来,盖农场和设置水池养鱼,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实现的事。
当局既然拟定针对粮食保障的“30·30愿景”,就应更努力检讨,慎重考虑是否能拨出更多资金,甚至是参考其他国家做法,包括提供农产品额外津贴,帮助有心从事农业的人生存。
他幽幽地说了以上这句话。
笔者在甘榜长大。1986年,一村子人搬到组屋。父亲和叔伯除务农外别无技能,只能打散工为生。
本地整体食品生产力,连续三年未能达到国人约10%的营养需求,离30%的营养需求目标还很远。
天下太平的时候,我们须要为粮食供应买个保险,谁也不知道危机什么时候来,盖农场和设置水池养鱼,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实现的事。
这些年来接触到的农场业者,多数都对农业有热诚,却觉得农业前程坎坷,走得十分辛酸。
为此向当局了解土地政策,答复显得“官式化”,无法彻底消除业者的忧虑。
有业者指出,室内种菜依赖水电,加重了成本;成本高的结果是本地菜卖得比进口货贵,这样如何获得消费者支持?
租约2027年到期,梁传丰坦言,担心用了40年的农地届时能否续约,租期会多长?
听着,空气似乎凝结了,笔者心里难受,一时语塞。
(作者是《联合早报》资深高级记者)
粮食是每个国家关切的生存之道。
新加坡仅1%的土地用于农业,30%是远大目标。近期几家高科技农场接连停业或缩小规模,更让人怀疑“30·30愿景”能实现吗?
金钱无法改变大自然,梁传丰说,有时我们需要的是时间和耐性。
“用高科技前,必须先熟悉这一行,否则可能一场空。”
期盼当局增派更多了解农业的官员,协助包括胡姬花和观赏鱼等非食用农产品的农场业者,好让他们的路,走得轻松自在些。
本报上周报道,本地鸡蛋和豆芽产量已提前达到30·30目标,分别占消费量的30%以上和50%以上。此外,食品局已批准16种昆虫食品在本地出售,增加蛋白质供应。这些是好趋势。
也许有人认为胡姬与观赏鱼对国家生存不那么重要,但养鸡种菜业者也面对类似问题。
两个月前,访梁清顺农场(Neo Cheng Soon Farm)胡姬花业者梁传丰,他提到政府一些政策改革过急。“但种胡姬急不来,最少得等三年多,花才会开。我们只是要种花。”
曾获得新加坡食品局基金资助的室内蔬菜农场I.F.F.I,近期关闭了大士占地约3万8000平方公尺的农场。
这是简单的数学。但站在当局立场,农场业者的心态要改变,不能用传统方法务农,必须提高生产力,让当局在两三年内看成绩单、达到生产需求条件,才能继续获得宝贵的土地分配(租)。
无论是种菜种花,还是养猪养鸡,都仰赖天气变化。老天不合作,蔬菜和动物一样会生病。
三四十年前,梁传丰的父母在林厝港养猪。当政府淘汰养猪业时,他们于1987年租下现有双溪登加的农地转种胡姬。
一个不愿具名的业者感叹,他们纯粹要一块地好好耕耘,不要一下“跳”这么高。
2019年政府定下“30·30愿景”,争取在2030年之前提高本地农业生产力,以满足国人30%的营养需求。
如今看到不得已放弃农业的人,体会了同样的无奈。
5月26日刊登的实况报道,探讨胡姬与观赏鱼的营业状况。多数业者提及农地租期和续约的不确定、租金过高的问题,有的已决定离场。
不过,根据食品局今年5月发布的数据,本地蔬菜和海鲜去年的自产量分别滑落约15%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