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座时无法仅凭外表判断需求,因此难以要求大家“看人很准”。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老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批评不让座的人,也切勿抱持“年龄特权倚老卖老”的心态来指责他人。有需要就好好开口,相信获得帮助的概率,会大大高于出言不逊的命令式指责。
一些社会提供老年人优先座、优先排队等特权福利,但特权如果被滥用,甚至成为“特权工具”,就会引发社会的反感。如果因为得不到礼让而指责甚至辱骂年轻人,会加剧代际矛盾。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评论员)
在新加坡,有朋友分享经历:她不到50岁时已满头白发,频频被让座。起初她很生气:“我有这么老咩,你们看人怎么这么不准?”她坚持不坐,后来发现这导致让座的人尴尬,也就接受了。另外一个朋友因为脚受过伤,外表看不出但久站后会撑不住而倒下,因此经常主动请人让座,一般上也都获得友善回应。
不论是博爱座或是优先座,政策初衷是为“有需要”的人而设,前提是所谓“有需要”不仅仅是依年龄来判断。年龄只是数字,身体和精神状况因人而异。如何界定“有需要”并不易。一般而言,年长者、孕妇、残障人士的需求较为明显,但许多“隐形需求”却难以察觉。例如,有些人外表看似健康,但可能正经历着某些不为人知的疾病或困难。
老龄化社会是全球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公平的资源分配以及互助尊重的社会文化,才能应对这一挑战。让座只是小切入点,通过这个议题,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思考如何在老龄化的社会中实现公平、和谐与进步。
在一些国家,让座被视为一种道德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个人行为上,还受到教育体系和媒体的强化,形成社会共识。
各地处理让座议题各异。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不肯让座者可能被罚款。在印度尼西亚,火车、地铁、轻铁上,不时有广播提醒乘客让座,必要时乘务员或保安也会介入,促请乘客让座给有需要的人。
在日本,去年一项调查显示,66.9%的人表示坐过优先座,但看到有需要的人就会让座;近80%的人表示即使坐在一般座位,有需要时也会让座。但也有日本民众担心让座反而失礼,因为有些年长者可能不喜欢被当作老人。
如果老年人通过年龄来获取特权成为常态,社会公平性将受挑战。其他群体,尤其是年轻人,会感到权益被剥夺,进而产生对立情绪。长期下去,这种情绪可能影响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我们须要重新审视“特权”与“需求”的关系。特权应当基于真实需求,而不是简单以年龄为标准。这样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维护公平和谐。
最近台湾地铁频频发生“博爱座”纠纷,事件从口角演变成肢体冲突。报道指出,年长者因不满年轻人不让座而出言训斥甚至动粗,而年轻人也不甘示弱,于是上演一幕又一幕的铁公鸡。台湾当局考虑把“博爱座”,改为“优先座”(Priority Seat)。
如果老年人通过年龄来获取特权成为常态,社会的公平性将受到挑战。其他群体,尤其是年轻人,会感到自己的权益被剥夺,进而产生对立情绪。
相反,在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国家,不让座不会被贴上不道德的标签;让座被视为是一种个人选择、个人权利的一部分。
改名称有助解决问题吗?在其他国家,即使叫“优先座”,纠纷还是持续发生,因此有人说优先座渐渐成了一头怪兽。是否让座给年长者,不只是个人的行为,还涉及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背景等复杂因素的交汇和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