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拍下事发过程,并把视频上载到社交媒体,引起网上一片骂声。网民大多责怪女乘客的不当行为,也有一些人把矛头指向所有在新加坡的外国人。引起了双方在网上的对骂。

一个更包容和互相关心的社会,负面情绪也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生活压力,提高生活幸福感。

如果那名女乘客主动向其他乘客求助,也许就不会错过巴士站;如果巴士装备了语音报站系统,乘客就比较能够掌握行程。我们的公共巴士服务确实还有很多可以改进服务质量的空间。

许多同车乘客指责她耽误大家的时间,也有乘客向她解释交通规则,她则据“理”力争,和大家吵了起来,就这样僵持了几分钟。最后来了一个女路人,主动带女乘客去巴士站乘搭反方向巴士,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这几天因一起疑是外国女乘客以身挡巴士的视频,掀起议论。

假设大家都能够像上述事件的热心女路人那样,及时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我们的社会将更温暖。一个宽容和有爱的社会环境,能让外来人员感受到人在异乡的温暖,让他们在本地工作和生活更感愉快,还可以通过他们给新加坡做正面宣传,提升我们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月26日晚,一名华族女子从东海岸乘坐43号巴士去巴耶利峇见朋友。由于不熟路,又是晚上,她担心看不清站牌下错站,所以上车后要求巴士车长到站后提醒她下车。

指责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只会增加本地人对外来移民和劳工的负面印象及不满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不仅影响社会和谐,长期下去也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影响工作效率和积极性,这对于新加坡这个移民国家的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诚然,该名女乘客的行为是不当的。她也许习惯了自己的“讲理”方式,却忽视了正确的申诉渠道。不过,若当时有乘客可以站在她的角度思考,尝试理解她的焦虑,比如怕搭不到车、担心个人安全、不知道如何换乘巴士等等,然后带她去乘搭反方向巴士的车站,也许事情就不会落到“肉身挡车”的地步。

巴士车长是印族同胞,女乘客不会英语,她给车长看地图,以为车长明白她的要求。由于沟通出问题,车长没有提醒她下车,等她发现时已经错过几个站。情急之下,她先要求车长回转,开回去她要下车的巴士站。要求未果之后,女乘客就拦在巴士前面,不让巴士行驶,上演了“肉身挡巴士”的闹剧。

外来移民和劳工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做事方式和生活习惯在来新加坡之前就已形成,在家乡也许习以为常,但在本地就显得格格不入。如果国人能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问题,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本地生活,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