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我们之前的新闻报道和同事的评论,皆尝试全面反映事件的原貌。4月12日《早报星期天》的实况报道《全力抗疫别让客工宿舍成缺口》,记者梁伟康就图文并茂地呈现了客工宿舍的情况,包括报道巡回大使许通美在面簿贴文的批评。报道的小标题更强调“改善客工生活条件刻不容缓”。同一天想法版刊登了记者蓝云舟的评论《莫把客工想当然》,在结论时就指出“既然接受客工成为帮忙盖楼建房和打理一干粗活的社会一分子,我们也应从这次疫情开始,学会不带分别心以待之。”
我们相信,通过表达及他人的诘难,才能慢慢接近真理。
《联合早报》言论组主任
4月13日“交流站”刊登读者投函《疫情时期不做无谓指责》,引起舆论关注。编辑部收到不少来信,质疑刊登此文的用意,认为文章歧视外籍劳工,不应当予以发表。
4月13日“交流站”所刊登的《疫情时期不做无谓指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课题,与之前本报的社论、多篇报道和记者评论有所不同。“交流站”决定刊登此文,是想反映社会上不同的意见。我们希望通过“交流站”的平台,让读者能有交流意见,包括接触对立意见的机会。
事实上,就在该文章发表后,无论是“交流站”所接到的投稿,或者在《联合早报》面簿上就该文章的留言,就出现了诸多的反驳、辩诘、责难。人们有机会指出哪些是他们认为错误的观点,并且提出各种理由,让更多的人借此去思考反省。例如,4月16日“交流站”投函《请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客工》,读者沈嘉恩在冷静地提出反对理由之后,也在结论时强调:“我要向作者表示感谢,因为她的文章,我才能借此发表一些个人观点,并无指责之意。希望我们都能‘兼相爱,交相利’。”
“交流站”是反映社会公众意见的平台,任何的刊文都不代表本报立场。就客工宿舍暴发疫情事件,本报4月7日的社论《保护弱势群体就是保护所有人》,有清楚的阐述,这才是本报的立场。
叶鹏飞
至今“交流站”所收到的投稿,多数反对《疫情时期不做无谓指责》的立场,并理性地提出反对理由,这有助于让社会大众审视自己的想法,并对事件曲直做出更好的判断。
同一天的“站长的话”,也对事件做了说明,指出“此次选刊《疫情时期不做无谓指责》,就引起了更多读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让国人知道许多人对客工的内心想法,也让持不同观点的读者有机会提出不同看法加以讨论。”除了读者沈嘉恩的文章,我们还在16日和17日分别刊登了王昌伟的《不该把矛头指向客工文化教养》和卢琳的《疫情面前更需要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