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电影或小说中的情节,但实际上这样的情况或许已经出现。远处不说,我们自家门口的武吉巴督驾驶中心,就发出通告禁止住在红山景区的客户进入驾驶中心,说是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红山景形成冠病大感染群,人心惶惶,进出那一区的人近期肯定大为减少。人群自动回避是一回事,但禁止该区不管有没有染疫的居民进出某个场所,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人是群居动物,社交是生活的重要元素之一,不论怎样依赖科技,少了面对面的问候和拥抱,就是不一样。这还只是自愿性的被隔离,那些被点名直接被排挤的群体,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还得面对其他人的指指点点。当某一区居民被商业机构点名发出“不准进来”禁令,那已经是明目张胆的封杀。
最近在创作与疫情有关的故事,脑海中有这样的幻想画面;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接种疫苗,结果被社会甚至全世界歧视的无疫苗人种,生活陷水深火热之中。起初是没有接种疫苗不能踏出国门,后来连一般的商场和公众场合都不给入内,最后连乘搭公交,甚至踏出家门也必须出示疫苗接种证书。基本上是,没有接种疫苗,哪里都去不了。
一个友人从疫情开始到现在,整整一年半的时间,没有踏出过家门半步。因为她对很多食材敏感,基本上很少出外用餐。然后担心自己免疫力低易受感染连累孩子,因此决定待在家里直到疫情终结。她甚至连孩子都不给去学校,而是在家中自教。这当然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但不会是唯一的情况。身为大多数还能在外走动的人,我们实在很难想象这样的生活,长期下去会在心理和精神上对人造成怎样的后遗症。
疫情颠覆的不仅是商业模式,扰乱的不仅仅是生活习惯,还重新定义了人心和人性,特别是我们在危机时刻没有再三思考就做出的决定。无意将这与贫富悬殊和种族歧视相比,但这样的想法不断涌现,看似下一个创作故事的好素材。
这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疫情年代不必说出口的常规,我们可以假设出发点都是好的,尽量避免用到排斥、排挤、歧视等字眼。但演变下去,随时会有其他业者有样学样,以“保障大家安全”为由,对不同高危区的居民发出类似禁令,整个社会须要划分成多少区域才足够让不同“疫情指数”的人分批/分组/分类进出?
你可以加强检测,甚至可以采取优先制,让已经接种疫苗者面对较少的限制。但完全排斥高危区的居民,即便是临时的短暂性的措施,也有点难消化。就算这不被视为歧视,也等同某种程度的被遗弃和被放弃。处理不当,后果难以想象。
其实在这之前也已看到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本地)实施的不同疫苗政策,已接种疫苗者能豁免在大型场合检测或减短隔离期之类的,还有以后的疫苗护照通行证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能接受。但口说接受和真正了解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