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入高密这地方,炉包无所不在,俨然已成“饮食地标”了。

一般上,高密店家做的都是外地客的生意,由于炉包名声如雷贯耳,来者必吃,所以店家的生意应接不暇。

相传楚汉相争的时候,汉朝名将韩信在高密指挥“潍水之战”。韩信手下有一名厨师,厨艺精湛,韩信非常喜欢他的蒸包子。然而,有一回,战事吃紧,厨师来不及以慢火把包子蒸熟,就直接放进油锅里用大火去煎,再急巴巴地送到沙场给韩信。韩信在密集的战鼓声中尝到这种别具风味的酥脆包子,大为赞赏,炉包这种“火上蒸,油里煎”的独特做法,就一直传承下来了。另一个传说则指炉包是韩信厨师自己开创的独门小食,被他人偷学而一代一代地广为流传。不管真相如何,炉包是高密家喻户晓的民间传统小食,已是不争的事实了。

店东手脚利落,擀皮、包馅、下锅;油煎、焖熟,一气呵成。不旋踵,香气便像雾气一样弥漫了整家小食店。

店东是个和气而又健谈的中年妇人,她热切地给我们沏茶,然后,说:“这炉包,必须热腾腾地吃,通常我一锅只做 30个,卖完再做。刚做的那一锅卖掉了,现在,给你们擀面再做,请你们等20分钟,好吗?”“好好好!”我满口答应着,心想:就算等得再久,我也愿意啊!当地人告诉我,在高密,出售炉包的小店多不胜数,但是,做得最地道、最认真、最细致、最美味的,就是这一家。

要求如此严格,难怪她能够做出与众不同的炉包啦!

捧上桌来的炉包,单是卖相,便已让人喝彩了。软软的包子上层白得耀眼,然而,底层却煎得金光灿烂,油香四溢。一咬,包皮嫩软,底层酥脆,以韭菜和猪肉为主的馅料饱含汁液,鲜美绝顶。多重不同的滋味在口腔里碰撞,宛若在舌尖上合奏一阕迷人的交响乐。

这时,又有食客进门,她赶紧去擀面下锅了。 

高密炉包,居然是莫言念念难忘的家乡美食呢!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地连吃八个炉包的我,离开小食店时,走起路来趔趔趄趄像企鹅……

“我做炉包的韭菜,都是自己菜园里摘的。”店东侃侃地说道:“猪肉呢,是向相熟的肉贩订购的,每天早上新鲜运到。肥肉和瘦肉的比例,猪肉和韭菜的分量,都必须做到分毫不差。”

高密(山东省)这家朴实的小食店,除了炉包,啥都不卖;而我,来到了高密,除了炉包,啥都不想吃。

幸福的企鹅。

“我从早上忙到现在,已经卖出几百个了。”她自豪地说。

高密炉包,有个美丽的历史传说。

据店东告诉我,在高密,每家每户都会做炉包,然而,要做出让人味蕾惊艳的炉包,火候的控制至关重要,而判断炉包好坏的标准,就在那一层金黄的包皮,它必须是酥而不碎,脆而不焦的。此外,馅料的新鲜与否,也决定了炉包质地的优劣。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是高密人,他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        “韭菜炉包肥肉丁,白面烙饼卷大葱,再加一碟豆瓣酱,想不快乐都不中。”

咔嚓咔嚓地吃,吃吃吃,连吃八个,吃得神魂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