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要到户外,所以家里我就弄来了一些哑铃,上网学人家怎么做哑铃侧平举、上斜卧推、附身划船,或者二头肌弯举。健身时还戴上智能运动手表,观察自己的心跳频率、卡路里消耗和运动效果。
可是这一两年,跑步却成为了陪我一起熬过疫情的良伴。
“不行了,太累了!”
之前的同户五人堂食,只是提供多一层方便,因为基本上同住的人平时在家一般已经常有机会同桌吃饭。如今允许不同住的人堂食,才算是具有实质意义的放宽。
“别放弃,还有两圈就跑完了。”
这对很多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手机上的朋友群已迫不及待在安排聚会。
到底是该听身体的话,或者是听头脑的话,我也不确定,就让他们去吵一阵,反正也没有对错。
冠病疫情带来的冲击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形态,不管是被动或主动,每个人都得自我调整,在疫情中继续生活下去。
防疫措施收紧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到体育场,看着其他也是一个人在努力奋战的孤独身影,然后默默地迈步跑着。跑完了就靠在观众台慢慢休息,无须赶时间,等到汗水流干了再回去。
我们可以把希望寄托在终点,但在每段路程,也别忘了寻找明媚的风光。
渐渐地,我发现,其实运动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
每段路程都有自己的风景,阻断了我就打包,放宽了我就聚餐。
“可是,最后力竭的部分才是关键,再坚持一下。”
像我,以前最讨厌就是跑步,每次都跑到喘不过气来,抵达终点后可能还得瘫着休息一两个小时才能活过来。
运动完了,就记录下这一轮做了多少次数,举了多少重量。看下次能不能再多做一些。
如果接下来疫情好转,这些运动我会不会持续下去呢?
“手臂有一点酸痛,今天就到此为止吧!”
运动是自己和自己对话
等了许久,终于获准让五个不同户的人聚餐了。
社交管制放宽的时候就约朋友一块儿跑,一边热身,一边聊天,然后跑完就一起吃饭。
我们都相信疫情会过去,而那些自由欢聚的日子总会回来。重要的是,在那之前,先要过好当下。
每段路,别忘了寻找明媚风光
当然,人们兴奋的重点从来都是在“聚”而不是在“餐”。三五好友坐在一起,天南地北地聊一下近况、八卦一下时事、批评一下政策,不一定会比吃有营养,但在精神和心灵上肯定会更健康。
现在开放五人聚餐,肯定要约久违的朋友见面。至于放纵吃喝会不会影响健身计划,管他的,到了下一个站再说。
我没有答案。
(作者是联合早报新闻编辑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