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2015年左右,台北糕饼公会毅然号召全台烘焙业者选出“台式面包四大天王”,依序为葱花面包、菠萝面包、奶酥面包和红豆面包,俨然有据菠萝包为己有之意。面对如此汹汹声势,拥有逾半世纪历史的香江产品也不得不安上“港式”二字以彰显本色。

于是,将热呼呼的菠萝包横切一刀,塞入一片冷冻过的厚切牛油,造就“冰火二重天”口感,成为街坊乃至明星如周润发之至爱。

不能不提的是,菠萝包之所以有此名称,并非因为其内馅含有菠萝(即“黄梨”“凤梨”)成分,而是其额外表皮在烘烤之后呈现龟裂凹凸、状似菠萝水果外观的缘故。

于是,“华嫂冰室”开发太阳蛋番茄菠萝包、鲜油火腿菠萝包、猪扒生菜菠萝包;“龙城冰室”推出“榴梿菠萝包”。而富贵无出其右者,自是我曾推介、“唐人馆”张嘉裕主厨以微煎小鲍鱼作内馅的“菠萝鲍”了。

在工序方面,两岸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台式多出一项,用刮板在面皮上画出纹路,烘烤后面包撑开,全盘纹路清晰,外观更似菠萝,自成一格。

制作这款面包,其工序可归纳为面团和面皮两部分。前者将高筋面粉、奶粉、酵母、细砂糖、盐、蛋液、牛油和水搅拌,搓揉成团,醒发,分切,排气,等二次发酵。后者取牛油、糖粉、低筋面粉、小苏打、发粉、蛋液拌匀成半软面团,冷冻后分切,压扁成面皮状。至此,可合二者为一体,将面皮扣在面团上,刷蛋液,放入烤炉中烘烤。

菠萝包起源于1960年代的香港。传说殖民地人民觉得当时的洋式面包单调寡味,于是悉心改良,发明了结合面包与额外表皮的烘焙法,从而丰富其味道及口感,遂为菠萝包。另有新近的说法,臆测菠萝包出自三国时期已有的核桃酥,因为两者的做法相近。孰是孰非,没有实在文献佐证,确实难以定论。

“菠萝包”一词,本无须前置以地名或风格,因为众所周知,它是香港标志性食品,不管在港岛、九龙或新界,凡有饼店处,必售菠萝包;只要是茶餐厅或冰室,其早餐与下午茶的餐牌上也罕有不列印菠萝包的。

好吃的菠萝包必须让食客排队等候出炉。如“金记冰室”,厨房师傅把烘焙好的一大铁盘菠萝包抬出来,那面包圆鼓鼓,吃起来松软香甜,而面皮则金黄酥脆,轻轻掰,一块块散开,放入口即尝到甜沙粒的质感。

当然,港人好食,出了名嘴刁,岂会轻易满足于吃如此简单无馅的面包?